①远离原发病区建造栽培大棚进行生产,这是根本的预防手段。
②继续在原发病区进行栽培生产时,应对栽培大棚进行如下处理: a.焚烧灭菌 将原大棚上部架杆、覆盖物全部除去,将墙体刮除约1~3厘米、地面翻松约10厘米后,在棚内铺厚约20厘米废弃作物秸秆或柴草类,并特别在四周墙根部尽量堆高堆多一些,点燃焚烧;此后将灰烬翻入土内并整平地面,重新覆盖棚膜并尽量密闭,约10天后即可启用。 b.药物杀菌 将大棚墙体刮除1厘米,地面翻松5厘米后,配制6%甲醛水溶液,根据原发病程度掌握使用量在200~600克/平方米之间,实施地毯式喷洒杀菌。注意要点:一是喷洒均匀,不留任何死角、无药区;二是喷洒速度快,最好使用高压喷雾器2~3人操作,三是喷完后立即密封大棚出入口以及通风口。一周后即可启用。 c.多甲溶液杀菌 根据原发病程度,可将多菌灵0.3~0.6千克、甲醛0.2~0.4千克共同溶于100千克水中,按上述方法处理大棚并均匀喷洒,亦有很好的效果。
③栽培料中加入相当于干料重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处理。
④栽培料使用活性发酵剂进行高温堆酵(65~70℃)处理。
⑤栽培用土的处理:首先,远离栽培区尤其是老栽培区、原发病区取;其次,取土后过筛,使土壤颗粒直径3毫米以下;再次,将过筛后的细土暴晒,最好能使其充分干燥;第四,加入药物,每吨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克、36%甲醛400克对入500千克水中配成多甲混合液,边喷边拌,拌两遍并喷完药液,然后覆盖塑膜,约一周后可随用随取。
⑥菌袋入棚后一段时间,尤其是出菇后,如果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绵毛(绒毛)状菌丝后,应立即用刀铲类工具将发病区刮除约2厘米原基料,并在该区域涂抹4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将刮除物清除干净并随之焚烧处理,不可使用土埋方式,更不能随便扔弃。
⑦一旦发现染病菇,应立即加强通风并停止喷水,使棚内空气湿度降至最低,并立即将病菇摘除,参考上述措施清理病区和处理病菇,并将使用工具在4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中浸泡杀菌。约1~2周后观察若无霉菌菌丝长出,可重新正常管理。
⑧发病初期或潮间无菇生长时,可对培养料表面进行一遍全面刮除处理,方法同上。
⑨发病较得或发现、处理较晚、已形成严重危害的栽培大棚,则不必进行上述处理,只有清除基料,重新进行大棚杀菌处理后再行栽培生产。
下一篇: 小麦播种-幼苗期如何防治虫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