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此虫的危害猖獗,年年都会发生,比较难防治。请问各位专家,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此虫的发生与危害? 其他

此虫的危害猖獗,年年都会发生,比较难防治。请问各位专家,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此虫的发生与危害?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黑刺粉虱

茶园茶黑刺粉虱防治技术

 1、保护天敌。尽量减少茶园施药次数和农药用量,以保护和促进天敌的繁殖,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2、农业防治。加强茶园管理,结合栽培措施,改善茶园通透条件,控制黑刺粉虱发生。

3、黄板诱杀。在成虫发生盛期在茶园中挂置黄色粘板(15-20 片/亩)诱杀成虫,有较好防治效果。

4、生物防治。在1、2 龄幼虫期,用粉虱真菌粉剂---韦伯虫座孢菌(孢子量2 亿-3 亿个/毫升)进行防治。

5、化学防治。黑刺粉虱的防治指标为:小叶种2-3 头/叶,大叶种4-7 头/叶;防治适期为卵孵化盛末期。防治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 倍(25~30 毫升)、2.5%鱼藤酮300~500 倍(150~250
毫升/亩)、50%马拉硫磷1000 倍(75 毫升)、50%杀螟硫磷800 倍(100-120毫升)进行防治。以上农药安全间隔期前两种为7-10 天、后两种为10 天。

6、对靶喷药,以提高药剂的利用率。防治幼虫提倡侧位喷洒,药液重点喷至茶树中、下部叶背。注意喷透叶背,在发生严重的茶园,在幼虫孵化盛期喷洒一次后过7-10 天再喷一次。

黑刺粉虱防治方法:①保护天敌,尽量减少茶园用药次数和农药用量,以保护和促进天敌的繁殖,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②生物防治,韦伯虫座孢菌对黑刺粉虱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性,使用浓度以每毫升含孢子量2亿至3亿个为宜,防治时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③色板诱集,用黄色色板在成虫期诱捕成虫;④农药防治,防治时期掌握在卵孵化盛末期,若虫口密度过大,也可考虑把成虫盛期作为辅助施药时期。防治成虫以低容量篷面扫喷为宜,幼虫期提倡侧位喷药,药液重点喷至茶树中、下部叶背。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2 000~3 000倍液(用剂量每亩20~30克),24%灭多威(万灵)800~1 000倍液(每亩75~100毫升),25%噻嗪酮1 000~1 500倍液(每亩50~75克),黑刺粉虱真菌制剂(每毫升含孢子2亿~3亿)。

茶树黑刺粉虱在我国茶区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成虫飞翔力弱,白天活动,喜栖息在茶树嫩芽叶上或嫩叶背,并吸取汁液补充营养。卵散产,常数粒至数十粒成簇产于叶背凹陷处。产卵部位以茶树中下部的成叶、老叶背居多。以幼虫吸取茶树汁液,并排泄蜜露,招致霉菌寄生,诱发霉病,严重时茶树一片漆黑,阻碍茶树的光合作用,致使茶树发芽密度下降,育芽能力差,芽叶瘦弱,茶树落叶严重,不仅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而且严重影响茶树树势。  

茶树黑刺粉虱在1年内一般不会突发成灾,主要随着虫口的逐渐积累而为害加重。长期不合理地频繁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的黑刺粉虱天敌,易导致暴发成灾。茶树郁蔽、阴湿的茶园中一般发生较重,窝风向阳洼地茶园的虫口密度往往较大。  

茶树黑刺粉虱的主要防治方法:  

1、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  

2、农业措施。修枝、整枝,保持茶园良好的通风透光性,特别是对于郁蔽、阴湿的和窝风、向阳洼地的茶园更应注意其通风透光性。  

3、生物防治。黑刺粉虱真菌对其幼虫有很强的致病性,可在田间喷施真菌制剂,防治适宜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

茶树黑刺粉虱在1年内一般不会突发成灾,主要随着虫口的逐渐积累而为害加重。长期不合理地频繁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的黑刺粉虱天敌,易导致暴发成灾。茶树郁蔽、阴湿的茶园中一般发生较重,窝风向阳洼地茶园的虫口密度往往较大。  

茶树黑刺粉虱的主要防治方法:  

1、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  

2、农业措施。修枝、整枝,保持茶园良好的通风透光性,特别是对于郁蔽、阴湿的和窝风、向阳洼地的茶园更应注意其通风透光性。  

3、生物防治。黑刺粉虱真菌对其幼虫有很强的致病性,可在田间喷施真菌制剂,防治适宜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

4、注意清洁茶园。

学名: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iaintance

属同翅目粉虱科,又名橘刺粉虱。主要为害茶,油茶,山茶、柑橘,梨,柿等。

形态特征:成虫略小,体橙黄色,复眼红色,体表覆有粉状蜡质物;前翅紫褐色,周围有7个白斑;后翅浅紫色,无斑纹。卵香蕉形,基部有一短柄与叶背相连,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深黄色,孵化前呈紫褐色。初孵若虫长椭圆形,体乳黄色,具足,能爬行,固定后很快变黑色,背面出现2条白色蜡线呈‘8”字形,后期背侧面生出黑色粗刺,周缘出现白色细蜡圈。蛹近椭圆形,初期乳黄色,透明,后渐变黑色。蛹壳黑色有光泽,周缘白色蜡圈明显,壳边呈锯齿状.背面显著隆起。

为害状:若虫聚集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并排出“蜜露”引起煤烟病发生,阻碍光台作用。

生活习性: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湖北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中旬成虫羽化,卵产在叶背面。杭州一至四代幼虫的发生盛期分别在4月中旬至6月下旬,6月上甸至8月上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10月中旬至越冬。黑翅粉虱喜郁蔽的生态环境,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较多的老龄茶圃中易发生,在茶丛中的虫口分布以中下部居多。

防治方法

①加强茶园管理。结合修剪、台刈、中耕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遮光条件,抑制其发生。

②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在5月中旬阴雨连绵时期可每667㎡用韦伯虫座孢菌菌粉(每毫升含孢子量1亿)0.5~10千克喷施或用韦伯虫座孢菌枝分别挂放茶丛四周,每平方米5~10枝。

③化学防治。可在卵孵化盛期喷1O%吡虫啉1000~1500倍液或10%联苯菊酯5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索4000~5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