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症状
该病在各地均可发生,可危害辣椒根、茎、叶、果实、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幼苗发病,从苗至五叶期,病菌为害根颈,茎基部最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形成菱形大斑,病部明显缢缩,呈黑褐色,幼苗易折倒,湿度大时,病部可长出白色稀疏霉层。成株期根颈部和茎、以及侧枝受害,形成黑褐色长形斑,病斑可围茎,长3-5厘米,病键交界处明显,病斑凹陷或销缢缩。受害植株上部叶色深,下部褪绿,叶片由下向上萎蔫,脱叶直至死亡。叶上病斑呈水渍状,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叶暗绿色,易枯缩脱落。果实多在蒂部先发病,病斑呈水渍状扩展,像果面和果柄发展,病果呈灰绿色,后灰白色软腐,有时呈深褐色同心轮纹,病果可干缩而部脱落,潮湿天气病果上可产生稀疏白色霉层。
2、发病规律
(1)病原:该病由辣椒疫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
(2)传播途径:病菌以卵孢子在地表病残体上或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直接萌发成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幼根或根颈部,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该病在辣椒地里表现明显的中心病株和发病中心,发病中心多形成在低洼积水、土壤粘重处。病菌主要由灌溉水、雨水、气流等传播,风雨溅射、农事操作中拔除的病株、摘下的病果若遗留在田内等也可传播,侵染邻近植株,形成新的发病中心。
(3)发病条件:旬平均气温高于10℃即可发病,以27-30℃发病最快,4-5月,降雨增多,日照少,空气相对湿度大,土壤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达40%以上时,可侵染发病。土壤含水量越高,发病越快越严重。大水漫灌,平畦栽培,连作地发生较重。
3、防治方法
(1)床土消毒:道元防疫站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0克加干细土15公斤,拌匀后将1/3作底土,然后播种,将其余2/3作为覆土。
(2)种子消毒:52℃温汤侵种30分钟,或用道元防疫站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侵种1小时。
(3)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要避免高温高湿,及时拔除病株,尽量避免同瓜、茄果类蔬菜连作,但可与十字花科、豆科蔬菜轮作。
(4)药剂防治:
定值前,用道元防疫站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6%骏迪悬浮剂800倍液,或10%施宝灵悬浮剂1200倍液浇灌床土及幼苗,5-7天一次,连浇灌2次。或每亩用硫酸铜3公斤,兑水100公斤,对大田土壤进行消毒。
定植后发病前,可用道元防疫站可湿性粉剂1000倍+10%施宝灵1000倍兑水喷雾加以保护,苗期每亩用对好的药液30—45公斤,每15天一次,开花结果期亩用对好的药液45—60公斤以上,每15天一次,直到收获完毕。如田间有病株出现,则该用道元防疫站可湿性粉剂800倍+道元卫士1200倍兑水喷雾,每亩用药液45—60公斤以上,5-7天一次,连用2-3次。
上一篇: 食用菌萎蔫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下一篇: 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