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加籽粒干物质的来源。籽粒干物质的积累来源于2个方面:一是抽穗前茎叶中的贮藏物质,二是抽穗后绿色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光合物质,前者占30%左右,后者占70%左右。虽然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并不直接构成粒重,但对籽粒增重有很大影响,是产量形成的奠基过程。所以提高粒重必须从生育前期着手,促使个体发育健壮,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后期应保持一定的绿色面积,防止早衰青枯和病虫害,延长绿色面积的功能期。
2、扩大籽粒的容积。籽粒容积大小是影响千粒重的重要因素。籽粒容积与籽粒形成过程中胚乳的发育密切相关,如果这时干旱或其他条件不利,籽粒容积缩小。因此,这一时期要保证水分的及时供应。
3、延长灌浆时间和提高灌浆强强度。灌浆时间和灌浆强度除受品种特性影响外,主要受灌浆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影响。在高温条件下,可加速灌浆速度,但缩短灌浆时间,粒重往往较低。相反,光照条件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日平均温度较低灌浆时间持续较长而粒重较重。但北方麦区灌浆期间高温干旱,多干热风,对籽粒增重不利。因此,要特别注意这一时期的水分供应,在后期浇好灌浆水、落黄水,力争“麦长一线”。另外,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叶面宝,对增加粒重有良好效果。
4、减少干物质积累的消耗。重点把握好小麦的收获时间,以蜡熟末期收获产量最高,过早或过晚收获均降低粒重。过早籽粒没有灌饱,过晚干物质已不再增加而呼吸作用仍在消耗,使籽粒重量下降,所以应做到适时收获。
上一篇: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下一篇: 草鱼赤皮病发生与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