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茭白 > 种植茭白经济效益怎样? 茭白

种植茭白经济效益怎样?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茭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水生蔬菜,也称作高瓜、菰笋、菰手、茭笋,高笋,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澄江街道临西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临西村以种植茭白为主,依靠这一项,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临西村所产茭白品种基本以‘黄岩双季茭’与‘浙茭三号’为主,具有上市早、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特点,最高批发价达14元一公斤,后期最低时,带壳批发价也有4元一公斤。”临潭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友春既是有30多年经验的老茭农,也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他告诉记者,生产的秘诀就在于种植技术的改良。

护茭方式从深水护茭变为培土护茭。“以往用深水护茭,采收期气温高,必须及时采收,否则茭白极易老化,失去食用价值。而培土护茭后,土壤有一定的阻隔保温作用,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还扩大了适种范围,除了烂水田、低洼田之外,几乎所有的田块均可种植茭白。”王友春说。


棚室栽培:最早3月下旬就能上市

如果说护茭方式的改良效果主要体现在产量和品质上,那么,从露地到棚室栽培,则让茭白上市更早。目前包括临西村在内,黄岩区近3万亩双季茭白,已全部实行冬春季棚室栽培,其中大中棚比例占八成以上。

王友春告诉记者,应用设施栽培后,他们将农膜覆盖时间提至12月中下旬,现在最早的一批茭白3月下旬就能上市,4月上旬进入采收旺季,比浙江省内的余姚、嘉兴及省外的江苏、上海等主要茭白产区,足足提前了一个多月。

除了提早上市,棚室栽培的产量还比露地茭白高出三成以上。这是因为露地栽培的茭白采收期只有20到25天,而棚室茭白采收期有50多天,因此茭荚较为粗大。

带胎苗定植:

成活率接近100%

茭白是极易退化的水生蔬菜,过去直接用茭荚做种苗定植,每年必须加以提纯复壮防止其退化。现在,临西村茭农改为带胎留种,即用茭荚分孽出的苗做种,虽然繁殖系数较低,但能有效地保证品种纯度,而且比原来的成活率要提高两到三成,几乎达到100%。

当地茭农还告诉记者,采用带胎留种后,省去了选留种需配置的良种田或寄秧田,也省去了二次移植,省工省力。

“三项技术改良后,茭白得以提早上市,错开了旺销季节,价格上自然优势明显。”王友春说,“加上商品性和产量双双提升,效益连年看涨。”如今,他的茭田上季亩产5000斤以上,下季亩产2000斤到3000斤,光靠下季收入就已赚回种植成本,每亩净收入13000多元,效益十分可观。

茭白是我国的特产水生蔬菜,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于世。它含有人体必须的赖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等氨基酸和较多的维生素C。据《本草纲目》记载茭白具有“解烦热,调肠胃”的功能,因此茭白又是一种保健蔬菜。
茭白、鲈鱼、莼菜在1000多年前就被列为江南三大名菜。这在老一代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很有影响。因此茭白的出口前景十分广扩。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无锡茭白就销往香港。近来每年都有少量出口到日本和美国。
茭白属于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沼泽草植物。原产我国及东南亚。一般能种植水稻的地方也能种植茭白。二熟茭白一年采收二次,夏茭的采收期在5月下旬到7月中旬,秋茭的采收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由于它们的收获期正值蔬菜供应淡季,又在端午、中秋、国庆三大节日期间,因而对调节市场供应、丰富市民的“菜蓝子”起着很大的作用。茭白对于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也较强。沿海和一些海岛城市将其为抗灾蔬菜,同时它又是垦荒的先锋作物。种植茭白的经济效益也很显著,所以近年来各地引种较多。一般每季茭白的产量为每667m21000公斤左右,每公斤茭白可以售到5-8元。每667m2茭白一般需要成本800元左右。因此在许多地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发茭白作为一条致富的途径。例如安徽省滁州市姜家湖地区1985年以来靠发展茭白生产,引导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如果经过加工、贮藏或出口其附加值还会增加。上海市新民食品厂生产的糖醋茭白罐头深受各地欢迎;无锡市蔬菜公司在茭白市价较低的10月中旬将茭白贮藏在冷库中,经过二个月后,在元旦前后取出上市,每公斤可达10-15元。
茭白株行距较宽,可以在其中牧鸭、养鱼、养泥鳅、养蟹和养虾。茭白田养鱼,每亩可以收到大规格鱼苗和商品鱼30-35公斤。茭白田养鸭,不仅可以解决鸭的部分饲料,而且鸭可以为茭白松土、除草和治虫,鸭的排泄物又是茭白的良好肥料。茭田养蟹和养虾,收益更高。
茭白的叶子,叶鞘等附产品也能综合利用。茭白叶子可以作为做蒲包和工艺品的原料,这样发展了家庭副业。一亩茭白的叶子晒干后大约有100公斤,可以做大蒲包250-300只。做成工艺品出口,经济效益更高。新鲜的茭白叶片是牛的良好饲料。茭叶晒干后粉碎还可用为猪的饲料,据辽宁省盘山农科所试验,茭叶作饲料,可以促使母猪早发情。茭白叶鞘提取食用淀粉后,可制造人造的纤维和作造纸用的纸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