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经济 > 农业产品与市场 >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农业产品与市场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放”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战略已经不适应

“放”的政策环境,是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国有商业独家垄断经营。“放”是尽可能增加流通渠道、流通主体,减少流通环节,以尽可能的增加农产品供给量。因此,对供给而言,“放”实际上就是引导农民增加供给量(包括增加品种)。但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局面已经改变,国有商业独家垄断已被基本打破,仅仅采取“放”的政策来发育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显然不够。其主要问题是迫切需要对流通主体的行为进行法律规范。然而,直至现在,尚无一部关于农产品流通的法律。近几年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不断出现,交易行为违约、欺诈严重,即与未能及时规范有关。

(二)农民进入初级市场的合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很低

目前,农民在生产前与流通者签订购销合同的不多,多是先将产品生产出来,再寻找收购者,而且,农民的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行为很少。这决定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谈判地位很低,利润分配向中间商倾斜。20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供销合作社始终没有被真正改造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国有粮食企业的官商作风依然严重,农民不仅缺乏可依托的商业组织,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

(三)政府对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引导监管过于薄弱

一是政府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物流、价格发现、信息引导功能等方面的帮助几为空白,还限于定点交易和一般性食品卫生检查方面;二是对输入准确、及时、免费的市场信息于农产品市场的极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这方面的工作也为空白。目前,在全国多数农产品市场,实现市场信息电脑联网困难较大,尤其是集贸市场。但这并不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全国主要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中央部委有农业、统计、计划、商业多个部门收集分析农产品供求信息,且其电脑联网直达县级。如果予以适当整合、传播,完全能够形成比较准确、及时的权威性农产品信息网络,为农产品市场发挥其多功能创造基础条件。但在现实中,各部门信息多为内部专用,整合性低,稍有价值的信息就要收费。这就等于垄断了信息渠道,很不利于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四)粮棉等少数农产品的流通体制仍基本上处于计划控制之下,严重影响了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育发展

改革至今,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农产品品种已占绝大多数,剩下的只有粮食、棉花、蚕茧、糖料等极少数。但这极少数品种占农产品总价值量的比重很大。若考虑到主产区与非主产区之差别,那么这些所谓少数品种在主产区实际是占多数地位。这些品种,在农产品价格体系形成、农民收入结构、市场交易总量中都占有基础地位。因此,由于各种原因保留对这些少数品种的计划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对近几年农产品供给过剩、价格持续下跌具有推动作用。

(五)有形市场建设落后,“硬件”设施较差

市场设施条件是保障市场交易得以持续进行的物质基础。虽然目前我国各类农产品市场数量不少,但设施较为齐备、完善的很少。绝大多数市场是简陋的建筑,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也不少,食品检测、保鲜设施更少,这不仅不利于批量农产品的交易,也为假冒伪劣农产品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环境。这种局面的存在,一方面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关,更与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密切相连。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政府管理部门把自己当作“房东”,将农产品市场作为房产“出租”给市场交易者,以收取“租金”为管理的主要目标,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加强市场硬件建设上,更加误导了市场的交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