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防治和土壤处理 避免与寄主作物连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2a轮作;汰除混杂在种子中菌核,可用10%盐水漂洗2~3次,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捞出投入冷水中,杀死种子中混杂的菌核。收获后深翻,使菌核埋入土深10cm以下;及时清除或焚烧残株以减少菌源。对于重茬地、重发地块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每667m2用0.5Kg配20 Kg土,耙入土层后播种,防效可达80%以上。
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前期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促进稳长早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控制浇水过量和次数过多;绿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并注意排淤、防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3.3 化学药剂防治 菌核萌发出土后,在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均能收到良好防效。发病初期,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1、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前用10%盐水加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再用清水冲洗喷施新高脂膜后播种,播种后应及时在地表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温保墒,防治土壤结板,提高出苗率。
2、轮作、深耕及土壤处理有条件的可与水稻、禾本科作物轮作;收获后马上进行深耕、晒土,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随即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肥力。
3、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前期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促进稳长早长;控制浇水过量和次数过多;绿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同时在开花结荚期喷施菜果壮蒂灵,促使营养输送通道畅通,强蒂壮果,荚更多更强壮,还可避免在雨季出现的茎叶徒长、大量落花、落荚等现象。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根据植保要求喷施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65%甲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等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隔10未左右1次,喷施2—3次,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强药效,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发生特点
2.1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或混杂种子中及秸秆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孢子作为初侵娄源,子囊孢子自茎基部或叶柄基部侵入,病部产生菌丝后,重复侵染。病害流行后期,环境条件不良时, 形成菌核,随病残体或混杂种子中越冬。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可造成远距离传播。菌核萌发,子囊孢子弹射均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湿润,平均气温5~30℃,相对湿度85%以上的均可发病,以温度20℃左右,湿度90%以上发病重。据调查,重茬地以及菜地、豆类地连作或邻作发病严重。播种密度过大,播种过晚,偏施氮肥,长势过旺,田间荫蔽的地块发病重。该病以初花至盛花期为害最重。品种间未见有明显抗病差异。
防治方法
3.1 防治方法防治和土壤处理 避免与寄主作物连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2a轮作;汰除混杂在种子中菌核,可用10%盐水漂洗2~3次,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捞出投入冷水中,杀死种子中混杂的菌核。收获后深翻,使菌核埋入土深10cm以下;及时清除或焚烧残株以减少菌源。对于重茬地、重发地块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每667m2用0.5Kg配20 Kg土,耙入土层后播种,防效可达80%以上。
3.2 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前期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促进稳长早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控制浇水过量和次数过多;绿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并注意排淤、防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3.3 化学药剂防治 菌核萌发出土后,在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均能收到良好防效。发病初期,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上一篇: 红提葡萄霜霉病如何防治?
下一篇: 用什么方法可延长种蛋保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