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尼古丁是第一个用于防治苹果潜叶蛾的杀虫剂。50年代,推荐使用DDT和对硫磷防治成虫,后来因残留毒性停止使用DDT,主要以有机磷杀虫剂作为主要防治药剂。1971年,安大略首次推荐用谷硫磷(1kg/hm2)防治斑幕潜叶蛾。1976年,斑幕潜夜蛾在北美东部苹果上暴发,并在安大略发现斑幕潜叶蛾对谷硫磷产生抗药性,随后又对其他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和交互抗性。1982年,即拟除虫菊酯药剂使用4-5年后,斑幕潜叶蛾对氯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抗药性水平已达4-5倍,对其他菊酯杀虫剂(4~17倍)和DDT(39倍)亦表现出很高的交互抗性。1984年,南安大略的斑幕潜叶蛾对灭多威也产生4~9倍 (以LC50计算)的抗药性,并对甲氨叉威表现出同等水平的交互抗性。
为了合理治理抗药性和控制两种害虫, Marshall和Pree认为应该选用选择性较强的杀虫剂,调整其施用时间,在潜叶蛾最敏感时期(成虫和卵期)喷药防治是控制潜叶蛾和克服抗药性的一个有效措施,并已获得初步成功。日本防治金纹细蛾仍以硫酸尼古丁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主,喷药时间是成虫羽化盛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在治理苹果潜叶蛾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首先两国于 1990年专门召开了苹果潜叶蛾防治研讨会,把生物防治和抗药性治理定为今后研究的主题,通过十余年对潜叶蛾主要寄生性天敌S. marylandensis、P.ornigis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技术、以及对引进天敌Holcothorax testaeipes的系统研究,基本达到了合理利用天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抗药性的目的
在潜叶蛾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受到多种天敌特别是寄生性天敌的攻击,成为田间死亡的主要因素。Maier在Connecticyt苹果园调查发现斑幕潜叶蛾有28种寄生性天敌,其中 19种属寡节小蜂科,山楂潜叶蛾有19种寄生天敌,在不喷洒化学农药的果园寄生率一般为24.4%-87.4%。Ridgway和Daniel在Wisconsin发现10种寄生蜂,8种属寡节小蜂科,从数量上茧蜂科的Pholestor ornigis(Weed)是斑幕潜叶蛾最重要的寄生天敌,特别在第一、三代数量最多, 而寡节小蜂科的Sympiesis marylandensis Girault是山楂潜叶蛾的主要寄生天敌,但在斑幕潜叶蛾第二代S.marylandensis寄生率明显高于P.ornigis。
上一篇: 什么是秸秆生物草粉?
下一篇: 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