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怎样防治? 小麦

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怎样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一般在抽穗前后发病明显。主要症状是:茎秆基部及叶鞘变为黑脚症状,根部变黑腐烂,根表可见病菌着生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少,早春返青慢,黄叶多,严重的枯死。拔节以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间严重变黑腐烂,植株矮化。到抽穗灌浆期,茎基部明显变黑腐烂,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病部叶鞘容易剥离,叶鞘内侧与茎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由于病株根部与茎基部腐烂,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子粒秕瘦,产量损失10%-20%,重者绝收。  
防治措施:农业措施: ①选用无病种子或耐病品种。加强小麦种子检疫检验,严禁从病区调运或串换麦种;在全蚀病发生区,严禁种植感病品种。 ②进行轮作倒茬。在重病区轮作倒茬是减轻全蚀病危害的有效措施,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实行1-2年与大豆、蔬菜、甘薯及其它非寄主作物轮作。 ③适期晚播。在适宜播期内,可适当推迟播期5-7天。 ④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在化肥施用上应注意控氮、增磷、补钾、配微,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1、对于小麦全蚀病不论是否包衣种子,均应采取防治全蚀病的专用拌种剂进行拌种,可用12.5%全蚀净200毫升兑水5公斤水,拌麦种100公斤,堆闷2-8小时,晾干播种。主要针对全蚀病发生田。全田零星发病的麦田必须在造墒后,可选用50%多菌灵1公斤+15%粉锈宁1公斤+100公斤水,随水灌入土中或喷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地,或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公斤+100公斤水喷于地表或兑细土50公斤撒于地表,翻耕整地。亩用50%多菌灵3公斤或70%甲基托布津2公斤+100公斤水喷于地表,然后翻耕再播种。2、于小麦播种20--30天即3叶期,用20%三唑酮750--1000倍顺垅喷雾。返青期再喷一次。即结合拌种、土壤处理等措施,多措并举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蔓延。  

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  
防治措施:农业措施: ①选用无病种子或耐病品种。加强小麦种子检疫检验,严禁从病区调运或串换麦种;在全蚀病发生区,严禁种植感病品种。 ②进行轮作倒茬。在重病区轮作倒茬是减轻全蚀病危害的有效措施,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实行1-2年与大豆、蔬菜、甘薯及其它非寄主作物轮作。 ③适期晚播。在适宜播期内,可适当推迟播期5-7天。 ④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在化肥施用上应注意控氮、增磷、补钾、配微,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1、对于小麦全蚀病不论是否包衣种子,均应采取防治全蚀病的专用拌种剂进行拌种,可用12.5%全蚀净200毫升兑水5公斤水,拌麦种100公斤,堆闷2-8小时,晾干播种。主要针对全蚀病发生田。全田零星发病的麦田必须在造墒后,可选用50%多菌灵1公斤+15%粉锈宁1公斤+100公斤水,随水灌入土中或喷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地,或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公斤+100公斤水喷于地表或兑细土50公斤撒于地表,翻耕整地。亩用50%多菌灵3公斤或70%甲基托布津2公斤+100公斤水喷于地表,然后翻耕再播种。2、于小麦播种20--30天即3叶期,用20%三唑酮750--1000倍顺垅喷雾。返青期再喷一次。即结合拌种、土壤处理等措施,多措并举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