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轮纹病是苹果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市有蔓延加重趋势,危害枝干和果实,严重削弱树势和造成果实腐烂,不容忽视。
一、发病症状
枝干和果实是苹果轮纹病菌的主要侵染对象。首先是侵染枝干,然后通过降雨侵染果实。危害枝干,从皮孔中心侵入,形成扁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小病斑,质地紧硬,边缘龟裂,与正常组织形成一道环沟。翌年龟裂加深,病变组织翘起,病斑连在一起,表皮十分粗糙,故又有粗皮病之称。侵染果实,一般从幼果开始,但多在近成熟期和贮藏期发病,以皮孔为中心,生成水浸状小斑点,很快形成同心轮纹状,向四周扩大,病部呈现褐色或淡褐色,并有茶褐色黏液溢出。如果条件适宜,病斑发展很快,病果不凹陷,不变形,有酸臭味。
二、发生规律
病菌在被害枝干上越冬,第2年4~6月生成孢子,成为初侵染源。7~8月为高发期。病瘤前3年产生孢子能力强,后逐渐转弱。春季先侵染枝干,后侵染果实。苹果轮纹病病菌属于弱寄生菌,植株衰弱、枝干老弱的易感病。
三、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增施有机肥料,适当配合化肥,保证养全面而适时供应,促进树体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通过修剪形成开张树形;该落头时适时落头,疏除过密枝,打开层间距和行间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菌侵染机率。根据树龄、树势确定合理的负载量,避免负载过重引起树势衰弱。
2、休眠期防治
通过清园、刮除病斑、病皮等措施,认真清除越冬菌源。涂抹柔水通200倍+25%金力士乳油300倍混合液,兼防腐烂病。发芽前喷1次柔水通4000倍+25%金力士乳油5000倍混合液,或3~5°Be石硫合剂。
3、生长期防治
落花后10天左右,喷70%丽致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30天喷1次。果实膨大期是轮纹病的多发期,由于病菌孢子主要靠雨水传播,所以雨后防治是关键。药剂选用70%丽致可湿性粉剂800倍、10%赚实乳油4000倍、1:2:200倍波尔多液等交替使用。施药间隔10~15天为宜。果实采收前15~20天喷施30%高生悬浮剂800倍+70%丽致可湿性粉剂1000倍混合液,防止轮纹病菌侵害果实。
一、铲除越冬菌源。在早春刮除枝干上的病瘤及老翘皮,清除果园的残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刮除病瘤后要涂药杀菌。常用杀菌农药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5%安索菌毒清50倍液。也可用苹腐速克灵3~5倍液直接涂在病瘤上,不用刮除病瘤。在苹果树发芽前喷铲除性药剂,常用药剂有波美3~5度石硫合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35%轮纹铲除剂100倍液、腐必清50倍液、苹腐速克灵200倍液。
二、生长期喷药保护。使用药剂种类、时期、次数,与果实套袋或不套袋有密切关系。①对不套袋的果实。苹果谢花后立即喷药,每隔15~20d喷药1次,连续喷5~8次。在多雨年份以及晚熟品种上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可选择下列药剂交替使用: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8%恶霜嘧铜菌酯500~600倍稀释液。还可选用80%山德生、80%普诺、60%拓福、40%博舒、40%福星、38%粮果丰(多菌灵+福美双+三唑酮)、80%超邦生、70%甲基硫菌灵、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50%多霉威(多霉清)等。在一般果园,可以建立以波尔多液为主体、交替使用有机杀菌剂的药剂防治体系。实践证明,波尔多液与有机合成杀菌剂交替施用,防治效果较好,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但在幼果期(落花后30d内)不宜使用,否则可引发果锈。在果实生长后期(8月底至9月底)禁止喷施波尔多液,提倡喷洒保护性杀菌剂与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性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也可试行侵染后防治,即在果实转入感病状态之前(7月20日前后)施用内吸治疗杀菌剂苯菌灵,每隔15d喷1次,共喷2~3次,据报道防效很好。雨季喷药最好加入害立平、助杀、平平加等助剂,以提高药剂的黏着性。②对套袋果实。防治果实轮纹病关键在于套袋之前用药。谢花后即喷80%喷克或80%大生M-45等,套袋前果园应喷一遍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待药液干燥后即可套袋。禁止喷施波尔多液,最好不要使用代森锰锌、退菌特等产品,以免污染果面,影响果品外观质量。套袋后应该加强对叶片、枝干病害的防治,如果园中只有部分果实套袋,则不能减少保果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或35%轮纹病铲除剂,或58%多·霉威等内吸性杀菌剂附加元素健康肥-钙加硒。果实脱袋后,如果整个果园保护得好,可不再喷药;如果保护得不好,有大量病原菌存在,则应喷1~2次。有效药剂有喷克、甲基硫菌灵、大生M-45等。
三、贮藏期防治。田间果实开始发病后,注意摘除病果深埋。果实贮藏运输前,要严格剔除病果以及其他有损伤的果实。健果在仲丁胺中浸3min,或在45%特克多悬浮剂中浸3~5min,或在80%~85%乙磷铝中浸10min,捞出晾干后入库。
上一篇: 柿子树大量落果是何原因?
下一篇: 玉米黑粉病如何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