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红麻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要点是什么? 其他

红麻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要点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红麻炭疽病发生规律如何?红麻炭疽病是真菌引起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种皮内,或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过冬。带菌种子是该病菌侵染的主要来源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残组织内病菌也能过冬而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幼苗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和人畜接触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导致田间病害发生严重。此病的流行与雨季早晚和雨量多少密切相关。如遇多雨天气,容易发病;雨季早,病害流行相应提前,危害也重。北方麻区发病高峰在6~8月。品种抗病性差异显著,而同一品种开花前易感病,后期抗性有明显提高。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麻田最易发病。连作较轮作田发病重。播种过早,因土壤温度低,麻苗出土迟缓,容易遭受病菌的侵染危害。氮肥过多或过于集中,造成麻秆旺长,组织柔嫩,有利于发病。

红麻炭疽病防治
(1)检疫: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种子带入病菌。
(2)选用抗病品种:选育与利用抗病高产品种,效果较好。目前主要的抗病品种有71—33、7l—39、辽红55、泰麻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3)种子消毒;采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每100公斤药液浸种35公斤,每隔3~4小时搅动一次,在18~24℃下浸泡24小时,捞出晾干即可播种。或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125倍液浸种24小时,效果也很好。用种子重量的0.5~l%退菌特、炭疽福美、多福合剂等拌种后密闭贮藏半个月后播种,效果良好。
(4)加强栽培管理:最好不要连作,实行2年以上轮作。适期早播,及时间苗,结合间苗拔除病苗并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加强排水工作,降低田间湿度等,均可减轻发病。
(5)药剂防治: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有较好效果。

红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bisci Pollacc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hibisci-cannabini Sacc.分生孢子盘上刚毛少见。分生孢子梗长圆筒形,单胞无色,大小15~24×4~5(µm)。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2~24×3.5~6.0(µm)。孢子萌发、病菌生长温限5~35℃,适温为25℃,最适相对湿度近100%。病菌有1号、2号二个生理小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炭疽病的品种。如我国的湘红麻2号,美国的埃弗格莱兹41、71,古巴的古巴961、1087等。

(2)种子消毒。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在20℃条件下浸种20~24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0.5%~1%的50%退菌特或80%炭疽福美、稻脚青、多福混剂等拌种后密闭贮存半个月左右。

(3)进入发病季节,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国外用有效成分0.05%多果定(Dodine)或0.2%的50%福美锌可湿性粉剂拌种效果优异。

(5)加强麻田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注意提高抗病力。

病菌在病残体或在种子内外越冬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飞溅或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扩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种子带菌率及气候条件。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春秋两季适温多雨易发病。南方多发生在5~6月和9~10月,北方春季发病轻,7~9月进入雨季易发病。麻田低洼或地下水位高,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要点

1、选用抗炭疽病的品种。如我国的湘红麻2号,美国的埃弗格莱兹41、71,古巴的古巴961、1087等。

2、种子消毒。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在20℃条件下浸种20~24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0.5%~1%的50%退菌特或80%炭疽福美、稻脚青、多福混剂等拌种后密闭贮存半个月左右。

3、进入发病季节,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国外用有效成分0.05%多果定(Dodine)或0.2%的50%福美锌可湿性粉剂拌种效果优异。

5、加强麻田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注意提高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