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蕾是通过温度、湿度、气体、光线等调节,促使真姬菇原基尽快形成的出菇方法。搔菌结束后,把栽培袋放在14—16℃,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中,使菇蕾形成。?xml:namespace>
从搔菌到催蕾这段时间,要用无纺布或报纸或其它干净的蛇胆袋等做覆盖材料,既能表面保湿,又能通风换气。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0.2%。
在自然条件下,人工调控温、湿、光、气进行催蕾管理。
由于真姬菇形成原基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生产上除了向地面洒水,向空气喷雾,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外,可在袋口盖上浸湿的无纺布(或干净的白纸),定期喷水,保持覆盖物潮湿,使料面有足够的湿度。同时将菇棚气温降至13~15℃,加强通风量,保持空气新鲜,促其菇蕾形成。一般经过10~15天,可在料面形成针头状灰褐色菇蕾。出现菇蕾后,立即揭去覆盖于袋口的覆盖物,使温度保持在15℃左右。同时,向地面喷水,向空气喷雾,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
催蕾期间,每天早、午、晚各通风1次,保持空气新鲜。真姬菇原基分化容易受光照的影响,在近黑暗条件下,菇蕾出现缓慢而且会发生气生菌丝,即使出现菇蕾,数目也很少,所以催蕾期需要增强光照,使光照度达100勒克斯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