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其他经作 > 什么是秸秆还田技术 其他经作

什么是秸秆还田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秸秆直接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固定和保存土壤养分,促进土壤中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释放,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且对后季作物的增产和培肥地力有一定的作用。但秸秆直接还田要科学操作,才能获益。
1、还田数量 一般情况下,秸秆可全部还田。在薄地、氮肥不足离播期又较近的情况下,秸秆用量不宜过多。因为时间短秸秆不能完全腐烂和矿化,影响出苗或幼苗生长,导致当季作物的减产。而在肥地,氮素化肥又较多,距离播期较远的情况下,则可增加用量。
2、还田时期和方法 旱地争取边收边耕埋。特别是玉米秸秆,因初收获时秸秆含水量较多,及时耕埋有利于腐解。若玉米秸秆或小麦秸秆做棉田基肥,宜在晚秋耕埋。麦田高留茬在夏休闲地要尽早耕播入土。水田宜在插秧前7-15天施用。用草量多的可间隔时间长些;反之宜短些。一般将稻草切成10-12厘米长,撒在田面,同时施用适量的石灰(酸性土每亩施30-35千克),浸泡3-4天再耕翻,5-6天后耙平,即可插秧。
3、配施氮、磷化肥 由于作物秸秆碳氮比大,如果土壤中氮不足,分解初期,往往会使作物缺氮,为了防止幼苗与微生物争氮,秸秆直接还田应配施氮磷肥。
4、秸秆应切碎后深翻入土 秸秆直接还田前应切碎然后翻耕。翻耕时应注意和泥土尽量混合均匀,同时覆盖严密,防止跑墒,以利腐解。

5、带有病菌和害虫的秸秆不宜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由于未经高温发酵,可能导致各种病虫害蔓延传播,因此,带有病菌和害虫的秸秆不宜直接还田,应先高温堆肥或沤制后再施用。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秸秆已不再是农村的主要能源,一部份农民怕麻烦,将秸秆在田间一烧了之,造成农田烽烟四起,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还易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殊不知秸秆还田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旱作农业的重大措施,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有机肥资源,秸秆还田具有营养植物和培肥土壤双重功效。  

一、秸秆还田的好处  

第一,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因为土壤有机质不仅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来源,还决定着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代换性和土壤缓冲性,以及在防治土壤侵蚀、增加透水性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等方面皆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耕性越好,丰产性能越持久。秸秆还田就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最为有效的措施。微生物数量增加,活动增强,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使土壤供肥能力得到加强。  

第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耕性变好。秸秆还田后土壤孔隙度增加,由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土壤水、肥、气、热四性得以很好的协调,渗水能力增强,保墒性能增加,抗旱抗涝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秸秆还田作物平均增产5%—10%,在秸秆还田的地块上施用化肥,可较好地发挥化肥的肥效,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第四,秸秆还田技术既解决了大量剩余秸秆的出路,避免了秸秆因废弃霉烂和焚烧造成的大气、河流等环境污染,减少了火灾和浪费,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秸秆还田的方式  

1、小麦收割后直接还田或粉碎还田。小麦收后,将小麦桔杆直接平铺于地表间作带或垄沟,或粉碎后将粉碎的麦草撒均匀后直接翻犁入土。  

2、旱坡地小麦高留茬还田。旱坡地小麦收割时留茬30-50厘米左右,小麦收割后硬茬直播玉米出苗后及时灭茬盖土。  

3、堆沤后还田。小麦收割脱粒后,将小麦壳和麦秆在田地边直接堆沤后还田。  

4、秸秆垫圈或做饲料过腹还田。  

三、小麦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  

1、小麦高留茬还田:小麦收割时一般留茬在30-50厘米,用链轨拖拉机配带重型四铧犁,在犁前斜配一压杆将秸秆压倒,随压随翻。要做到边割边翻,以免养分、水分散失,也便于腐烂;必须顺行耕翻,以便于秸秆的覆盖和整地质量的提高;耕深要求在 25厘米以上,做到不重、不漏、覆盖严密;耕翻后,要用重耙、圆盘耙进行平整土地;麦茬作物定苗后必须及时追施氮、磷肥,同时灭茬除草。   

2、秸秆粉碎的质量:秸秆粉碎(切碎)长度最好小于5厘米,勿超10厘米 ,留茬高度越低越好,撒施要均匀。  

3、调整C/N比。秸秆直接还田后,适宜秸秆腐烂的C:N为20-25:1,而秸秆本身的碳氮比值都较高,小麦秸秆为87:1。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要配合施入氮素化肥,保持秸秆合理的碳氮比。一般每100kg风干的秸秆掺入1kg左右的纯氮比较合适。  

4、堆沤可建一粪池,切碎后,撒水保持一定的湿度,每吨拌碳铵30公斤或10公斤尿素、30公斤普钙,入池压实后,(需高出地面),用泥土封面后进行堆沤腐熟还田。  

四、注意事项  

1、秸秆还田量不宜过大,每次每亩还田不超过400公斤。  

2、合理增加氮素化肥用量,调节秸秆碳氮比(C/N)值,有利秸秆腐烂,缓解与苗争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