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的疾病出现的频率加快。近年来,水产养殖已从鱼类,迅速扩散到甲壳类、两栖类、爬形类,鱼类养殖的品种也日益增多,特别是一些以海洋为栖息环境品种。这些品种从野生到家养,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导致了很多新的疾病发生。如大黄鱼的烂尾病,中华绒鳌蟹的颤抖,黄鳝的发热病,对虾的白斑综合征、黄头病、桃拉综合征等。这些新的疾病由于发生快,人们对它还缺乏认识,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因此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2、急性暴发型疾病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从水产动物疾病流行与危害的情况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暴发型、周年季节性流行与波动流行型。目前水产动物疾病以急性暴发型为主,如草鱼出血病,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鲤科鱼类溃疡综合症,中华绒螯蟹颤抖病,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等。由于它们的流行无规律性,并区域性的大范围发生,可在短期内造成养殖成体大批量死亡,其危害较大,如对虾的暴发性流行病,自1993年在我国流行以来,沿海虾塘发病率达70%以上,有一半以上的虾塘绝收,年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
3、病原体抗原结构变异和血清型复杂多变,使得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困难。嗜水气单胞菌能够导致十几种动物的几十种疾病,不仅它们之间的血清型有较大的不同,而且嗜水气单胞菌在抗原性上也会出现较多的变异,此外,弧菌属(Vibrio)、爱德华菌属(Edwardsiellosis)的一些菌也有类似情况,如迟钝爱德华菌(E.tarda)等。这样给疾病的防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4、疾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区域扩大,危害增加,很多疾病成了全球性的疾病。如中华鳖的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几乎在中国所有的鳖养殖区均有发生;对虾的白斑病,鲑鳟鱼类的传染性胰脏坏死症、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已经是全球性的疾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检疫意识差,检疫制度不严格。
5、多病原性的混合感染增加,并发,继发性疾病普遍。如中华鳖的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病毒性感染是原发性的,而嗜水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的感染是继发性;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病原除了嗜水气单胞菌外,还有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ruckeri)等。
6、某些寄生虫病仍有较大的危害性。一般认为,水生动物的寄生虫病较易控制,因此人们对其危害性不太重视。大多数细菌性与病毒性疾病都是因寄生虫寄生后造成表皮损伤,为细菌与疾病的入侵打开门户所致,如若没有寄生虫的感染,很多细菌性与病毒性疾病就不会发生。由于药物的滥用,目前很多寄生虫均产生了较大的耐药性,而且耐药性虫体产生的速度十分惊人,新开发一种新药大多只需一年,就会失去它的杀虫作用,这一点是我们所低估了的。有些寄生虫病,如粘孢子虫病、吉陶单极虫病等,白鲢疯狂病、小爪虫病等的防治至今仍是世界的难题。
上一篇: 花生中后期要怎样“三防”?
下一篇: 西瓜栽培技术要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