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 姜瘟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有哪些?

姜瘟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症状

  病菌侵害根部和地下、地上茎。被害的地下肉质茎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浊状汁液,散发臭味;被害根也呈淡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枯死。

  2、病原

  本病由细菌青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侵染所致。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8—29℃,最高40℃,最低4℃,致死温度52—53.3℃(10分钟)。细菌在30℃左右的干燥状态下,3天后即丧失生活力,在pH值4.05—9.5的范围内细菌均可生长,但以pH值5.4—7.3最适宜。病菌除危害姜外,茄子、辣椒、番茄、马铃薯等均可被侵染。

  3、菌源与传播

  病原菌大量存在于病姜田土壤和带病的姜块组织中,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带菌姜种是主要初侵染源,并借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次年下种以后,首先由病姜种或带菌土壤中的病菌,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侵入生姜植株的地下茎基部或直接引起地下姜块发病。就病种和带菌土比较,病姜种引起发病可能性更大,时间更快,二者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病源。姜瘟病菌同其他着生鞭毛的杆状细菌一样,必须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传播蔓延。一般靠灌溉水、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雨水溅射传播蔓延。种植感病品种,病土连年净作,用带菌种姜,施肥不当,以及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都易引起姜瘟的发生和流行。

  4、发病条件

  一是要有病源(病姜种和带菌土)的存在;二是要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指气候条件的温度(气温和土温)与降雨量。一般旬均温达24℃左右时,病害开始流行,在28℃左右加上充足的雨量,形成田间积水,病害迅速发展蔓延。试验观察表明,在有病源在的前提下,温度(特别是土温)和降雨量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二个重要因素,尤以雨后姜田积水,又遇烈日曝晒大发生最为严重。此外,姜苗出土前后灌水不当,具有一定诱发作用;栽培管理不当或轮作时间长短,均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土均温25℃以上时,潜育期一般为 6—8天,最短3 天,最长11 天,在15—20℃时为41天,15℃以下很少发病。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剧烈利于本病发生流行。降雨量的多少和降雨的早晚也有关系。6—7月间,如果在10—12天内,降雨量达到100毫米左右,田间即可出现病株,大雨过后1周左右,田间即出1次发病高峰。植地连作、低洼、土质粘重、无覆盖物、偏施N肥的发病率高;中心病株出现早,病菌再次侵染的次数多,病害发生也重。

  5、发生和消长规律

  露地栽培的生姜姜瘟病一般于5月中旬至6上旬开始发病。由于此期间气温较低,雨量少,病害零星发生,扩展慢。6月下旬和7月上旬是大面积上中心病株出现和中心病团形成时期,7月中旬末至9月中旬是姜瘟发生和流行的高峰时期。此时正值高温高湿气候,姜块形成膨大旺盛时期,病菌易于侵入,侵染速度快,严重的可在15天左右造成全田无收,整个发病高峰可持续50—60天。9月中旬后,随着气温降低和雨量的减少,病害逐渐减轻,10月中旬后停止发病,整个发病期长达140天左右。

  6、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策略,必须从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措施考虑,尽量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狠抓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

  6.1、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义乌首姜、新昌小型竹边姜和浙江铁杆青等品种较抗病。

  6.2、选用无病姜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姜种,凡是有水渍状、表皮易脱落或者掰开姜块可见黑褐色圈纹,用手挤压有白色液汁溢出的,都是带病姜块,不能下种。

  6.3、姜种消毒处理。方法同选种清毒。

  6.4、轮作换茬。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后亩施生石灰100—150公斤,起高垄,增施磷钾肥或覆盖遮阴,实行2—3以上的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或套种。

  6.5、加强田间管理。重视姜田排水,严格控制姜田灌水,一般采取人工浇灌,严禁大田浸灌。深沟高厢,雨后及时排除积水,
重施底肥,轻施、巧施追肥,避免过多施用氮素化肥,增施磷、钾肥及粗渣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连同窝中土壤带出田外处理,并用鲜石灰对附近消毒。

  6.6、药剂防治。齐苗期每亩用78%姜瘟宁500倍液300公斤灌窝。发病初期灌窝或喷雾,78%姜瘟宁300—500倍液,每隔5—7天1次,连续2—3次,或用72%硫酸链霉3000倍灌窝,或1000单位新植霉素3000倍液灌窝,或用90%的三乙膦酸铝可溶性粉剂300倍液灌窝,较能有效地控制姜瘟的危害

一、姜瘟病的危害。该病又称姜腐烂病,是生姜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也是制约生姜生产和品质的主要因素。该病平均发病株率为20%,严重地块高达5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二、症状识别:该病主要为害生姜茎叶和根茎,地上茎部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只残留纤维。绝大多数叶片先失水并向叶背卷曲,叶片下垂,维管束变成褐色,后植株青枯而死;但植株直立不倒伏。少数严重的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变成枯黄色。根茎发病初期呈水渍状,黄褐色,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挤压病部可见有乳白色菌脓从维管束中溢出,拔除病株时从根茎处腐烂且散发臭味。根部被害时也呈淡黄褐色,最终全部腐烂。
 三、发病规律:病原菌在根茎和土壤中越冬,此病土也是姜瘟病的重要侵染来源,带菌种姜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在我市生姜一般5月底6月初就开始发病,6月中旬田间调查时可见零星发病中心,6月底至7月上中旬为该病多发期,因为这一时期温度高,雨水多,为病菌的扩展侵入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遇高温多雨年份,往往短期内就造成该病大流行,危害严重。7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该病的发病盛期,此时田间可见成片的黄褐色病株,严重田块可全部死亡。
 四、防治方法:姜瘟病的传播途径多,发病期长,防治较为困难。目前应以化学防治结合物理防治为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措施。
 1、避免姜种带菌:
 (1)选无病姜田留种。
 (2)精选姜种。入窖、晒姜、困姜、催芽时选用无病、无伤、健壮姜种。
 (3)单收单藏。
 (4)姜窖和姜种消毒。放姜时,结合润沙可用50%消菌灵或高锰酸钾1000倍喷沙消毒;催芽前用50%消菌灵1000倍液浸种,以杀除姜块表层病菌。
 2、减少土壤带菌:
 (1)倒茬轮作。姜瘟的病原菌能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至6年,是发病的初侵染源。必须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间隔3年以上不种生姜、番茄、辣椒、茄子、土豆、花生等及与以上作物同科的地块轮种。
 (2)土壤消毒。对于发病较重的姜田,采用氯化苦熏蒸土壤是一项成功的防治技术。具体操作如下:将土壤深耕,整平耙细,使土壤平整、疏松,土壤湿度以轻握成团、轻敲散开为好。初次施药要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用手动土壤注射器处理。每亩25Kg,间隔30cm,穴深15—25cm。施药后,立即用地膜覆盖。地温25—30℃时覆盖7—10天;15—25 ℃时10—15天;5—10 ℃时20—30天。覆盖适当时间后,揭膜晾地,土壤中无药味后才能播种。
 3、防治外来菌源侵入。
 (1)及时集中烧毁病姜秸秆、将病姜块深埋,不能到处乱扔乱晒。
 (2)在田间管理中,要防止工具和人体传播病菌。
 (3)防止降雨地面径流和浇水时姜田沟与沟之间串水,而扩大病菌传播。
 (4)带姜瘟病残体沤制的土杂肥必须腐熟后才使用。
 4、切断病菌侵染途径:
 (1)姜瘟病主要从伤口侵入,在管理中应防止造成伤口,避免侵染。要采用化学除草,少中耕,少培土,施足基肥,少追肥等技术措施,防止对根茎的危害。
 (2)及时防虫,防止地上、地下害虫伤害根茎。
 5、增强根的自身抗病力。
 (1)因地制宜换抗病良种,是防止姜瘟病的较重要条件。
 (2)科学施肥促进生长是防病的保障。姜生长过程中,吸收养分以氮、磷、钾为主,其中以钾最多,氮次之,磷镁钙依次减少。三要素吸收的比例为:钾44%—49%,氮38%—42%,磷10%—12%。按照姜的需肥规律施肥,可促进植株生长茁壮,使抗病力显著提高。
 6、药剂防治:
 (1)发病初期可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也可用药液浇灌病株根部。
 (2)使用氯化苦处理。地中有零星发生时,可将病株拔出,然后将病株处注射氯化苦,然后薄膜封闭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