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眼目睹新技术示范成果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所以“成果示范”作为农业推广工作的一个程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对某项新技术感兴趣之时 兴趣是激发、促进行为改变的前提要素,因此,通过适当方法激发农民“接受农业创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推广工作开展。
(3)遇见所信赖的推广者 同一项创新技术,不同的人去推广,效果不同,可信赖的人(熟人),有名望的人(名人),年长者的话比较易于接受和采纳。推广人员应广交农民朋友,提高自己水平,成为农民“心中的偶像”。
(4)需要使用该项技术的时候 农民乐于“现学现用”,不马上用的知识,学后易忘,效果不好,所以农民培训应注意“时效性”、“用前学习,学了就用”。
(5)用综合方法推广技术的时候 据研究,人们靠听觉所获知识能记住25%;视、听结合记住65%;视、听、做结合记住86%。因此,推广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示范、参观、操作、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推广组织,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声音、图像、动画结合,提高推广效果。
(6)推广措施配套的时候 动员农民采用农业创新技术,需解决:产前:生产资料、资金投入、基础材料准备;产中:技术指导、关键技术环节;产后:储藏、运输、加工、销售问题。农民需要“包扶持,包技术,还得包销售(三包)”的措施配套。
农民在何种情况下易于接受农业创新技术?1)经营和生产条件 经营条件比较好的农民,容易接受新的技术措施。如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面积,有比较齐全的机器设备,较为雄厚的资金,劳动力的经营经验,科学文化素质,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等。(2)新技术的特点 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技术的复杂程度,越容易掌握的技术越容易推开。第二,技术的可分性大小。可分性大的如作物新品种、化肥、农药等就较易推开;而可分性小的技术装备(农业机械的推广)就要难一些。第三,技术的适用性。如果新技术容易和现行的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而经济效益提高较明显则容易推开。(3)农民自身因素 农民的知识、技能、要求、性格、年龄及经历等都影响新技术的接受。农民的文化程度、求知欲望、对新知识的学习、对新技术的钻研、是否善于交流等,都影响新技术的采用。(4)其他社会因素如:市场价格变化、当地的其他产业发展状况等。
上一篇: 水稻穗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 西葫芦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