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其他禾谷类 > 如何认识国家粮食安全? 其他禾谷类

如何认识国家粮食安全?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三)

  应对全球环境的不确定性,要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合理、有度、高效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调剂粮食丰歉和品种,同时我国要积极参与治理和完善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立足国内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内因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导因素,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必须依靠国内生产确保可以满足100%口粮需求,90%以上的全部粮食需求;全面保护耕地,守住农田,力争到2020年建设好10亿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农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培育粮食良种,优化栽培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扶持优势粮食产区,培育种粮大户,激励农户种粮积极性,从而从内因上有效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其次,面向国际市场调剂粮食品种余缺。要统筹国内外粮食市场,通过国际贸易适度调剂粮食丰歉和品种,以有效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粮食生产资源,积极实施粮食“走出去”战略,实施负责任的农业投资,积极在东道国传播粮食生产技术,有效协助东道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再次,积极参与治理和完善全球粮食安全环境。一要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全球粮食安全相关协议和制度的起草、讨论和制定,实现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序治理;二要积极参与建立全球粮食资源与市场调控机制,确保各国在粮食危机预防和应对政策措施方面保持一致

粮食安全问题自古就已客观存在

在农业社会里,赖以生存的粮食是农业的主体,农民种粮似为自给,却往往不能自足。新中国建立后,也长期摆脱不了“以粮为纲”。在旧社会自然灾害、社会战乱、阶级剥削,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饥荒频频,百姓流离,常被逼群起造反,成为改朝换代的重要起因。因此粮食丰歉、农业兴衰几乎是本能地引起庶民百姓(为了活命)和帝王将相(为了维护统治)的高度重视。在历代帝王中最值的一提的是汉刘邦之子刘恒。他在位时连下几道有关“农,天下之本”的诏书,提出“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而生也。”“凡五谷者,民之所也,君之所以为养”等理念。也许是历代帝王中承认国君也要靠农民种粮养活唯一的人。他还亲自带领大臣去郊外种粮,要后妃宫女种桑养蚕。也是他主张对农民要减轻赋税,先是免租一半,后则全免,前后持续11年。至于士大夫阶层,也有不少对农业、农民关注有加,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其中最值的赞赏的当推汉郦食其,他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高度概括了粮食安危对帝王庶民的切身关系,流传至今成了千古不朽箴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史实说明我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实践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安全观,反映了粮食安危对国家对人民都无比重要,反映了社会普遍规律。

20世纪末以来两次粮食安全问题大讨论,极大地普及和提高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认识:第一次大辩论是1994年下半年由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多次围绕“谁养活中国”为命题,掀起一场世界性的大辩:论,后被称为“布朗旋风”。笔者同意当时主流观点,即不去研究布朗的主观意图,而考察其客观后果,是他引起我国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干部群众的极大关注,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这无疑有利于我国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清醒和更加客观地反思过去,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应该认为“布朗旋风”刮得好,刮得及时。随后两年,我国粮食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达到50455万吨,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第二次大讨论是1999年后全国粮食总产连续下滑(其中一年徘徊),至2003年总产倒退到1999年水平,出现较大的供需缺口。这真是一“食”激起千层浪,不但低迷7年之久的粮价开始上扬,还引发“多米诺效应”,牵动许多关联商品价格上涨。这一形势自然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公报,“十五”计划建议中也要求建立“粮食安全体系”,于是新一轮粮食安全问题大讨论展开了。虽然2003、2004连续两年增产,今年也有望增产,但大讨论还在继续,预期将取得更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