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提高河蟹养殖业经济效益有哪些途径? 其他水产

提高河蟹养殖业经济效益有哪些途径?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建议采取以下途径:
(1)品牌战略 近几年,河蟹的品牌效应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名牌河蟹给养殖者直接带来了利润。如早已注册的江苏“阳澄湖大闸蟹”以其较高的知名度,比其他蟹每千克高出60元以上。因此,地方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养蟹行业协会,创建龙头企业,担当起维护河蟹品牌及创建名牌的重要责任;其次,养殖者或龙头企业应尽早为自己的河蟹注册商标;再次,对名牌河蟹要实行合格证制度,加强质量管理,跨越“市场准入”的门槛,在市场设立较固定.有名气的经销商或专卖店,使生产者.中间商.分销商逐渐形成较稳固的一条龙销售网络,增强河蟹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信誉度。
(2)限制规模 对现有的养殖户,一方面要保证河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适当压缩,从强调“量大”向“重质适量”方向发展,引导他们进行其他品种的养殖;另一方面就是提高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
(3)开拓市场 从销售渠道看,我国香港及境外市场要求雌蟹的规格在200克.雄蟹225克以上。从社会购买力看,大城市100~150克规格的河蟹是热销产品;中等城市,则以100克左右规格的河蟹较为畅销;75克左右的小规格蟹是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市场的首选。因此,养殖者要再对市场定位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和销售,才能保证适销对路。

(4)以质取胜 对河蟹产业而言,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是安全质量问题,如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和残留不仅危及河蟹养殖本身,甚至危及整个河蟹养殖业。国内外市场对河蟹的检验越来越严格。因此,必须从源头抓起,树立安全意识,从维护和改善河蟹养殖生产环境入手,建立无公害河蟹生产基地,在种苗.养殖.渔药.保鲜活和贮运等环节,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的各项标准,大力提倡和推广“以防为主”的防病措施,限制药物的使用。另一方面是河蟹的规格和品质,市场上大规格河蟹的价格高于小规格河蟹价格的数倍;“青壳.白肚”的湖蟹比池塘蟹价高出10%~20%,显示了市场对河蟹商品的质量要求。养殖者要实行“大水面.小群体.大个体”的稀养原则,全面实施以种植水草,投喂螺蛳.小杂鱼等鲜活饵料为主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以优质蟹赢得市场,获得高价。
(5)混养增效 养蟹水面由于经常加水.换水和投入水草,难以避免从天然水域中带进一些野杂鱼.虾,如果混养一定数量的某一品种肉食性鱼种,形成 河蟹残饵被野杂鱼.虾利用,套养鱼类将其捕食,起到减少耗氧.净化水质.促进河蟹生长,提高产量.规格.品质和增加名贵商品鱼产出的目的。同时,由于混养比单一养殖放养密度低,生存环境条件好,养殖期间病害的发生明显减少,降低了用药防病治病的成本。通过混养仅增加其苗种的等少量成本,不需要增加养殖配套设施,便可获得较好的回报,一般每亩水面可增效数十元,乃至数百元。养蟹水面混养,有混养单一品种和多品种混养等方式。单一品种有鳜.黄鳝和泥鳅等,如每亩蟹池套放3~5厘米的鳜夏花50~60尾或尾重50~100克的鳜鱼种10~20尾,经过5~6个月的饲养,每亩可捕获尾重400~600克的商品鳜5~15千克;多品种混养,就是除放养蟹种外,混养部分鲢.鳙.异育银鲫等鱼种,并放养一定数量的抱卵青虾或虾苗种,形成鱼.虾.蟹互利共存的复合生态系统,起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降低了单一养殖受市场因素影响的风险。

(6)暂养增值 湖泊等大水面养蟹,捕捞时间一般在9月至10月底,过迟由于水温下降,蟹的活动能力降低,给捕捞带来一定的困难,民间有“蟹过冬,影无踪”之说。大量的养殖蟹集中在捕捞季节上市,其价格偏低,而后期(12月至翌年2月)其价格逐步上涨,一般涨幅为10%~30%。因此,通过商品蟹暂养可以增值。早期捕捞的蟹软壳蟹的比重高,经过20~30天的暂养有较高的成活率。延后捕捞,则成活率逐渐下降,体质也随之有下降的趋势,残次蟹增多。所以欲通过暂养增值,必须在考虑水温条件和易捕捞等因素的前提下,适当延迟捕捞时间,一般在10月中旬以后进行,此时软壳蟹的比重大大减少,同时选择较好的暂养场地(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和方式,适当投喂优质饵料,河蟹体重还会略有增加。河蟹暂养增值取决于暂养条件.技术和管理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