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是虹鳟鱼苗、幼鱼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病。
[病原]
病原是IPN病毒。该病4周。在60℃下经1小时才能灭活。
IPN病毒在4℃-25℃内增殖,在15℃-20℃增殖较快。在4.5℃时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症状与诊断]
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虹鳟鱼苗往往在开食后2周左右开始发病,较大的鱼苗受到感染。初期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摄食差,鳍条充血,游动迟缓,多数鱼苗肛门拖着粪便(粘液便)。
初期症状出现后,病程来势迅猛,很快出现大批死亡。鱼苗中大的个体开始死亡,泳姿异常,回旋游动,继而濒死鱼旋转狂奔,上下窜动,很快就死亡。一日死亡率可达10%,累计死亡率高达50%-100%。
病死鱼腹部(特别是前胃部附近)膨大。解剖观察,肠道内无食物而充满透明或乳白色粘液,肠壁松弛无弹性,呈卡他性炎症。胃幽门部胰组织有出血斑。胰脏呈点状出血,病鱼组织切片观察,胰脏组织细胞严重坏死,此外肝、脾、肾组织也有坏死病坏,肝脾苍白。
体重1克以上的幼鱼,多为慢性型病例,死亡速度较慢。外观症状可见腹部膨大,眼球突出,鳍条基部出血,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摄饵不良等。
[流行与危害]
本病广泛流行于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国,是世界性鱼病。台湾每年皆有发生,造成不少损失。该病主要危害溪鳟、虹鳟、克氏鲑、红点鲑、银大马哈鱼、枇杷鳟、红大马哈鱼等1-4月龄的幼鱼。开食后2周-2周的鱼苗发病率最高,往往属于急性流行,死亡率可高达100%,而20周龄以上的幼鱼一般不发病。
此病常在水温10℃-14℃时流行,10℃以下或15℃以上发病少,而且病情较轻,死亡率低。发病后残存未死的,可数年以上直到终身成为带毒者,并通过粪例、鱼卵、精液排出病毒,继续传播病毒。除鲑鳟鱼外,尚有多种鱼类可被感染或带毒,水鸟等亦可能为媒介。运输拥挤、低溶氧,营养不均衡等各种紧迫因素也会造成带毒鱼疾病的爆发
[预防与治疗]
治 疗: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减少紧迫、提供维生素可降低急性IPN的发生和死亡。
预 防:空池以漂白粉或碘剂等消毒,引入无IPN病毒感染的鱼卵,禁止带毒鱼移动以免感染扩大。
上一篇: 芹菜食用价值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下一篇: 奶牛干乳期怎样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