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鸭巴氏杆菌病?
本病又称鸭里默氏杆菌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但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死亡率5~80%不等。
多数发病小鸭表现为精神不佳,嗜睡,萎顿,腿软无力,行动迟缓,不愿走动或行动跟不上群,不食或少食。伏卧不起,缩颈或嘴抵地面,两翅下垂,运动失调,痉挛性摇头或点头,尾部轻轻摇摆。眼有浆液性、粘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性分泌物或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造成患鸭呼吸困难。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小鸭腹部膨胀。多数病例濒死前出现明显神经症状,呈角弓反张姿势,不久抽搐而死亡。病情一般为1~3天,日龄较大的小鸭(4周龄以上),病情可达1周或1周以上。
剖检可见心包液明显增多,心包膜增厚,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情较长者,心包膜与外膜发生粘连,难以剥离,渗出物干燥甚至干酪化。肝脏肿大,表面包盖一层厚薄不等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纤维性膜,很易剥离。气囊混浊增厚,可见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甚至与胸腹壁发生粘连。
防治: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
常用的抗生素有氟派酸、环丙沙星、青霉素、头孢唑啉和壮观霉素等。采用氯霉素和土霉素进行防治,用药量按0.04%混于饲料,连续喂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