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病在辛集每年都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各地瘤黑粉病发生呈逐渐加重趋势,对生产影响很大。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杆不结实,可造成严重损失。
病害症状:
病害可以发生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病菌能够侵染植株的所有地上部组织。被侵染的部位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瘤状物。膨大的瘤状物组织初为白色,渐变为灰白色,内部白色,肉质多汁。随着瘤状物的迅速长大,外边逐渐变暗,有时带有紫红色,质地变硬,内部充满大量的黑粉。当瘤状物外表的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的褐色粉末。
防治要点:
1、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也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另外品种轮换也能起到一定防治作用,在生产上尽量避免在同一地块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
2、如果不是包衣种子,播前须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速保利、立克秀等药剂拌种。
3、因地制宜,合理轮作。与大豆、花生等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可减少侵染源。
4、田间管理: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感病阶段,保证水分供应。及时防治玉米螟等虫害,减少伤口以避免病菌侵染。减少病原,在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并深埋;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并将病瘤茎杆深埋销毁;秋季深翻土壤,促进病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菌源。
为害症状
黑粉病从幼苗到成株各个器官都能感病,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叶片、茎秆、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瘤状物。瘤状物是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形成的菌瘿,它外面包有由寄主表皮组织所形成的薄膜,初为白色或浅紫色,逐渐变成灰色,后期变黑灰色。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
病原物
(1)形态:厚垣孢子球形或卵形,黄褐色,表面具明显细刺,大小8~12微米。有适宜的条件,成熟的厚垣孢子可以即立萌发。萌发时产生有隔的先菌丝,侧生4个无色梭形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芽殖产生的次生小孢子也能萌发产生侵染丝。
(2)特性:该菌有多个生理小种。厚垣孢子的萌发适温为26~30℃,担孢子的萌发适温为20~25℃。
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及病株残体上越冬,为第2年初侵染源。厚垣孢子混入厩肥中仍有萌发能力,因此混有病残组织的堆肥也是初次侵染来源。
(2)传播:在自然条件下,集结成块的厚垣孢子较分散的孢子寿命长。春季气温上升以后,一旦湿度合适,在土表、浅土层、秸秆上或堆肥中越冬的病菌厚垣孢子便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早期病瘤上的厚垣孢子通过气流或其他媒介,还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蔓延发病。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①耐旱、果穗苞叶长而包得紧品种,较抗病。甜玉米较发病,马齿型玉米较抗病,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略轻,杂交种由于杂种优势抗病性比亲本自交系高。②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直至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害。
(2)环境:①高温高湿利于孢子萌发,发病适温26~35℃。②玉米受旱,抗病力弱,遇微雨或多雾、多露,发病重。③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易发病。
(3)栽培:连作地或高肥密植地发病重。寄主组织柔嫩,有机械伤口病菌易侵入。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②不要过多偏施氮肥,不施用含有病菌或未经充分腐熟的农家粪肥。③及时防治害虫,减少耕作机械损伤。④苗期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拔节至成熟期,将发病瘤在成熟破裂前切除深埋。⑤抽雄前后防止玉米受旱。秸秆不要堆放在田间地头,在下年玉米播种前要全部处理掉。
(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5%~0.7%的50%多菌灵WP,或0.4%的25%三唑酮WP拌种。②抽穗期喷1%的波尔多,或50%福美双WP 500~800倍液。
上一篇: 龙血树的经济价值有哪些?
下一篇: 葱栽子在移栽时,应该埋多深的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