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观赏园艺 > 其它观赏园艺 >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怎么防治? 其它观赏园艺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怎么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症状 幼苗染病,子叶上生半圆或近圆形病斑,褐色至黑色,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叶片染病,初生半透明水渍状褪绿小点,后转变为黄色至深褐色多角形病斑,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叶背后常溢出白色菌脓,干燥后形成有光泽的膜。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成不规则枯死大斑,病组织易脱落,病叶呈破碎状,造成下部叶片早期脱落:茎部受害出现水渍状褐色至黑色长条形病斑。豆荚染病,初现红褐色小斑点,后逐渐变成黑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集中在豆荚的合缝处。籽粒染病,病斑不规则,褐色,常覆一层菌脓。

防治方法 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充分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调整播期,合理密植,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时深翻,减少越冬病源数量。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喷洒,可用下列药剂: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液剂3000—4000倍液;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600倍液,均匀喷雾,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病条件:一般种子带菌率高,幼苗发病重。夏秋季气温低,多雨、多露、多雾天气,发病重。暴风雨后可加速病情增长,由于伤口增多,有利于侵入发病重。此外,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低洼易涝地比岗、平地发病重。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亩用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100ml或1%武夷霉素350—500ml兑水叶面喷雾。

近阶段连续多日降雨,寡照,湿度大,利于大豆霜霉病、水稻稻瘟病、鞘腐病等多种病害的发生,要密切关注和做好监测。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使完全粒率减低,百粒重减轻,品质和产量下降。叶部病斑初为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扩大,中央变成黑色,病斑表现不突起,病叶易脱落。茎秆和荚的病斑为褐色圆形,以后成为纺锤形。种子表面包被一层细菌黏液,往往出现在种子的一端,形状很像“蛙眼”。病粒萎缩,病菌在病叶、秆、荚和种子上越冬。低温多雨利于病害传播蔓延,气候高温干旱病害就停止发展。

防治方法:及时拔出病株深埋处理,用2%菌克毒克水剂250~300倍液喷洒,视病情每隔7天喷施1次,共2~3次。

发病条件:一般种子带菌率高,幼苗发病重。夏秋季气温低,多雨、多露、多雾天气,发病重。暴风雨后可加速病情增长,由于伤口增多,有利于侵入发病重。此外,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低洼易涝地比岗、平地发病重。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亩用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100ml或1%武夷霉素350—500ml兑水叶面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