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经济 > 农业生态旅游 > 秸秆堆肥还田技术? 农业生态旅游

秸秆堆肥还田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近年来,由于新型能源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秸秆悄然退出燃料舞台,成为农业生产的沉重包袱。大量秸秆焚烧、下河等污染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关注。因此,加强研究推广秸秆多途径利用已刻不容缓。秸秆堆肥是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这项技术没有负面影响,可以直接大面积推广。

一、秸秆堆肥的作用

1、减少秸秆焚烧下河,控制环境污染。

秸秆堆肥还田是一项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没有负面影响,可以直接大面积推广。该技术推广可以大幅度减少秸秆就地焚烧和秸秆乱抛下河,从而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河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增加有机肥源。

秸秆堆肥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减少秸秆焚烧等浪费,开发有机肥源,增加土壤肥力。据测定每亩500公斤干稻草含有机质112.5公斤,纯氮2.7公斤,五氧化二磷0.65公斤,氧化钾6公斤。相当于每亩增施尿素5.4公斤,过磷酸钙4.25公斤,氯化钾10公斤。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农业成本。

3、提升土壤有机质,改良培肥土壤。

据测定每亩500公斤水稻秸秆堆肥还田,相当于增施112.5公斤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提升0.05-0.1个百分点,能有效改良土壤,增加团粒结构,改变土壤板结,提高土壤肥力。

4、降低技术推广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秸秆堆肥还田与秸秆机械还田相比,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优点是不需机械作业、季节矛盾不大、没有负面影响、充分堆腐还田、肥力效果较好。缺点是堆肥和下田增加人工。与秸秆机械还田相比,秸秆堆肥减少机械作业费60-70元,增加人工成本30元,亩节省费用30-40元。

二、秸秆堆肥的原理

农作物秸秆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碳氮比等条件下,利用细菌、放线苗、真菌等微生物降解作用,促进秸秆有机物发生生物稳定作用,使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达到消除病原菌,减轻臭味,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三、秸秆堆肥的技术

1、堆肥地点:选择在靠近水源、堆腐材料和用肥大田,运输和操作方便的田头闲地、闲置沟塘作为堆肥场地。

2、材料准备:按每1000kg稻草准备1kg秸秆速腐剂、5kg尿素、10kg过磷酸钙。

3、堆肥方法:根据堆腐稻草量的多少,将其堆成宽2-3m,高1.5m,长度不等的料堆。高度分3层,一、二层各厚60cm,第三层厚30-40cm。将准备好的秸秆速腐剂、尿素和磷肥等,均按10:5:1的用量比,自下而上分别撒在各层上,轻轻拍实后,按稻草干重1.8倍加水,使其充分湿透,水足是堆腐成败的关键,要求吸足水的稻草含水率达65%。立即取土泥封,泥封厚度3-4cm。经过15-30天堆腐,料堆体积和重量将减少1/3-1/2,堆内布满白色菌丝,稻草质地变软,色泽变褐色或黑褐色,稍有氨味和腐殖土气味,浸出液呈淡黄色,干时脆而易碎,经过一个作物生长季节基本腐熟到位。

4、还田技术:腐熟后的稻草适宜于各类土壤和作物。还田方式一般以基肥为主,作物播栽前结合耕翻整地将其深翻入土。作基肥施用时一般用量控制在每亩1000kg以内,作为覆盖追肥用量可控制在500kg以内,并注意配施速效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