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我国设施蔬菜产业的生产现状是什么? 其他蔬菜

我国设施蔬菜产业的生产现状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我国设施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然而受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限制,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难成规模。60年代末,我国北方大、中城市郊区才初步形成了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由日本引入中国,很快得到推广,对土壤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现代温室和塑料大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也以超时令、反季节的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5.6]。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核心要求生产的产品质量高、卫生、安全,必须无污染无公害,也就说有机蔬菜的生产新阶段蔬菜生产的目标[7]。我国虽然设施蔬菜生产世界第一大国,但不强国。由于基础薄弱,各行业发展不平衡,我国设施蔬菜生产的总体水平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

 以上。

  ● 日光温室节能性能较好,但土地利用率仅50%左右,环境控制

  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

  ● 中国农业单位面积水资源的利用率仅为以色列的1/5左右。

  ● 肥料如氮素利用率为30%-35%,比先进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

  - 资源浪费,且引起面源污染。

  2. 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尚不完善

  ●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研究与利用相对滞后,特别是低能耗、抗逆强、高品质的设施专用品种的研发不够,许多适宜设施主栽品种如番茄、甜椒等还依赖进口,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尚未占领主导市场。

  ●缺乏从品种到设施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目前设施蔬菜的单位面积产量、质量、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影响设施蔬菜生产的持续性发展。

  3.产品安全质量急需进一步提高

  ● 蔬菜农残抽检率从2003年82.2%提高到2012年97.9%。

  ● 棚室优化环境能力弱-温差大、高湿和弱光等,病虫害大量发生,农药使用过量,产品污染,降低了产品效益。

  ●有些为单纯追求产量,盲目过量施用化肥,重茬连作,产品和土壤污染严重。

  ●设施连作障碍已成为影响我国设施农业土壤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瓶颈。

  土壤微生物种群的改变、土壤结构

  的破坏和次生盐渍化以及养分障碍

  的发生,造成土壤质量退化。

  4. 采后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滞后

  我国蔬菜产品的采后预处理技术水平低下,在产品预处理、分级、包装和运输方面,明显存在设备不足、自动化程度不高等现象。

  • 贮藏保鲜和加工能力不足,加工产品品种单一。大量新鲜蔬菜由于得不到及时适宜的贮运和加工而腐烂变质,每年损失高达蔬菜总产量的30 %。

  • 出口蔬菜加工品多为初加工、低附加值产品,采用高技术生产的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