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螟的发生有何规律? 玉米

玉米螟的发生有何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玉米螟在我国每年发生l—7代,安徽地区每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向日葵等茎秆内、玉米的根茬、穗轴以及棉花的枯铃、枯枝落叶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越冬代成虫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盛发。各代幼虫的盛发期分别出现在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10月份,老熟幼虫开始越冬。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在杂草丛或茂盛作物田里,夜晚开始活动,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对黑光灯的趋性较白炽灯强。喜欢在株高50厘米以上、生长茂盛的玉米上产卵,卵多产在植株中部、叶片背面的中脉附近。每个雌蛾平均产卵10—20块.300—600粒,卵期3—5天。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舷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至邻近植株,进行转株危害。所以,田间被害株常连成一片,呈核心分布。幼虫有趋糖、趋湿、背光等习性。初孵幼虫多在心叶内取食,只残留半透明的下表皮.形成许多白色不规则的小斑点。幼虫稍大后,将心叶蛀穿成窗孔、排而形成花叶。幼虫4龄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抽雄后危害雄花,继而危害雌穗花丝、嫩苞叶、嫩籽粒。
玉米螟的发生与危害与多种因素有关,气候条件对其发生程度有重要影响。温度在20—260C.相对湿度在80%以上对玉米螟的发生有利。因此,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时玉米螟发生较重,而在高温,尤其是干旱少雨年份发生则较轻。不同的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在穗期的抗虫力不如苗期强。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玉米螟发生较重。改春玉米为夏玉米会使l代玉米螟的发生量减少,受害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