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症状
刚出土的幼苗和中后期的幼苗均可受害,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长圆形至椭圆形,明显凹陷,病斑横向扩展绕茎一周后出现溢缩,根部逐渐收缩干枯。发病初期病苗晴天中午萎蔫,晚上至翌晨恢复正常,以后不再恢复正常,并继续失水直至立枯而死。当病斑继续扩大时,幼苗茎基部收缩干枯,植株死亡而不倒,故称立枯病。潮湿时病部出现淡褐色蛛丝状霉层,拔起病苗丝状物与土坷垃相连,这是该病的诊断特种之一。
2、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期管理
使用腐熟的农家肥和多年未种过蔬菜的大田土配制育苗土,苗床注意通风、排湿,控制夜温过高,注意播种密度,防止幼苗徒长,增施磷、钾肥,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2)土壤处理
用40%福·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8克,加细土4.0-4.5千克,茄子种子播种时将1/3药土撒在畦面上,其余2/3药土覆盖在播完的茄子种子上。或太阳能消毒,即在夏季高温季节每亩铺施碎稻草或麦秸1000-2000千克,或马粪750千克,混匀后耕地、灌满水、覆盖地膜,最后密闭大棚,使土温升高,保持地下20厘米处地温在45℃以上20天。此法可以杀死土壤中大部分病菌,同时也可杀死地下虫害,并改善土壤通透性,利用植物生长。
(3)药剂拌种
用占种子重量0.2%的40%福·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500-800倍液,一般每7天喷洒一次,连续喷2-3次。当苗床发现立枯病和猝倒病同时发生时,可以喷洒7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12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药时注意喷洒茎基部及其周围地面,7-8天喷一次,连续2-3次。
茄子立枯病多发生于育苗的中后期或定植初期,在茄苗的茎基部或中下部生有椭圆形淡褐色斑,病斑有时具有同心轮纹,潮湿时生淡褐色蛛丝状的霉层,失水后病部逐渐凹陷,严重时病斑扩展绕茎一周。病苗初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后期茎叶萎垂枯死。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及有机质上越冬,且往往成为土壤的习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土壤带菌是幼苗受害的主要原因。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流水、农具传播。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3℃,最适为24℃,最高为42℃。适于的pH较广(3.0~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该病。
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除使用苗床内撒施干草木灰或细干土降低苗床湿度,控制病害外,使用的药剂种类与猝倒病很不一样。可使用的药剂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早疫病是茄子的一种重要病害,保护地栽培发病率高,特别是苗期受害尤为严重。可侵染叶、茎和果实。高温(28-30℃)、偏潮湿(70%以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但茄子在生育旺期几乎不发生该病,而到了中后期肥料不足,生长渐衰弱时常发生。
1、发病症状
(1)嫩叶发病
一般先从叶尖部发病,病斑呈褐色,有霉层。
(2)成叶发病
叶面上先出现褪绿斑,后变为灰褐色,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具同心轮纹,直径2-10毫米,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微细的灰黑色霉状物。叶片上病斑后期中部脆裂,严重时病叶早期脱落。
(3)茎、果梗和果实
产生类似症状,病果易腐烂。
2、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与豆科、十字花科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选用抗病品种,茄子种子处理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55℃温水浸种15分钟,放入冷水中冷却,再催芽播种。
(2)育苗时,对土壤进行深耕,对温室或大棚的土地、空间、骨架用1%-2%甲醛进行消毒。
(3)合理密植,整枝打杈,早打老叶,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掉。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和透气性,进行配方施肥。保护地栽培要控制好温湿度,加强通风,避免空气湿度过大,采取地膜覆盖栽培。
(4)化学防治
苗期用药要早,发病初期,可选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恶霜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0%二氯异氰尿可溶性粉剂300-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9天1次,连防2-3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上一篇: 奶牛散养和舍饲养的奶产量有没有查?
下一篇: 白杜的形态特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