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的病原菌为高粱柄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后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片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有时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使叶片提早枯死。
锈病病原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来年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借气流传播。病斑上产生的夏孢子可引起再侵染。另外,夏孢子可在温暖地区越冬,来年通过高空远距离传播成为初侵染源。温度在16—230C,湿度100%,有利于该病流行。
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防治上必须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品比试验中,有些品种苗期即感病,到拔节期后感病严重,而有些品种生长后期都不发病,说明品种抗性差异很大。应根据气候条件选种抗病品种。在栽培管理上应做到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搭配磷、钾和有机肥。病田避免秸秆直接还田,可焚烧处理,也可秸秆腐熟还田。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5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9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20%萎锈灵乳剂500倍液等化学药剂喷雾。
近几年来,随着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玉米锈病是玉米上发生较普遍的病害。发生范围广,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玉米植株干枯,籽粒不饱满,造成减产。轻者减产20%左右,重者达30%。
一、症状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偶尔危害玉米苞叶和叶鞘。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和上部主脉及两侧,散生或聚生淡黄色斑点,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疱斑,即病原夏孢子堆。后期病斑形成黑色疱斑,即病原冬孢子堆。玉米锈病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更重时,造成叶片从受害部位折断,全株干枯,减产严重。
二、发病规律
玉米锈病的发生是由外来病菌引起的。5月下旬见玉米锈菌冬孢子,7月达到高峰,9月中旬又一高峰出现;6月底见夏孢子,8月中旬达高峰,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玉米锈病的侵染期,玉米锈病从7月中旬开始发病,夏孢子靠气流传播,重复侵染,8月底发病盛期。田间发病时,先从植株顶部开始向下扩展。
三、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 高温有利于孢子的存活、萌发、传播、侵染,发病重。
2.土壤和种植 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通风透气差,发病严重。
(1)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如掖单2号、4号、12号、13号、西玉3号等发病严重。
(2)品种的叶色、叶毛的多少与病害轻重有关。一般叶色黄、叶片少的品种发病重。
3.施肥 病害的发生与田间施肥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种植优良抗病的杂交种选用抗玉米锈病的品种是经济有效的措施。应用抗病自交系配制新品种和利用现有的抗病品种,如农大108、鲁单50、京杂6号、中丹2号。
2.合理施肥 采用配方施肥,施磷肥、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3.栽培措施 适当早播,合理密植,中耕松土,浇适量水,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药剂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的作用是抑制孢子萌发和防治病害。
(1)在孢子高峰期用药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97%敌锈纳原药250~3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2)在玉米锈病的发病初期用药防治。0.2波美度石硫合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97%敌锈纳原药250倍液喷雾、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福星乳剂9000倍液、50%胶体硫200倍液。
上一篇: 天牛的头式、触角形状、足的类型、跗节数目特征如何?
下一篇: 向日葵种子最适宜的萌发温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