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一、综合预防
1、加强和重视鸭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如合理的饲养密度,清洁的饮水,良好的环境卫生,适宜的温度、通风、垫料,严格的消毒制度,减少氨浓度、尘埃量等各种应激等对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因为鸭瘟易于与其他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所以应同时注意免疫抑制性疾病和其他传染病的控制。
2、免疫预防
鸭瘟属于一类传染病,对于本病,主要是在综合防制的基础上,进行疫苗预防,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的耐过鸭,均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对病毒攻击呈现完全保护。免疫持续时间很长,可能是终生的。注射免疫血清的健康鸭,对于强毒攻击同样呈现完全保护,表明中和抗体具有对抗病毒和防止感染的作用。
2.1 灭活苗
DPV 疫苗的研制一直是很活跃的,并己取得明显成效。最初试制结晶紫、硫柳汞、甲醛及甲苯等 DPV 脏器灭活疫苗,保护率平均约为 90 %,免疫持续期约半年(Shawky and Sandhu,1997)。后来又用鸭胚代替脏器试制了甲醛鸭胚灭活苗和鸡胚灭活苗,效果也不错。
2.2 弱毒疫苗
弱毒疫苗的研制是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各国弱毒疫苗株的培育都差不多,主要是经过鸭胚传代的 DPV 强毒,再传到鸡胚长期连续传代,病毒在对鸡胚毒力增强的同时,对鸭胚丧失了致病性,但仍保有坚强的免疫原性,这就达到了弱毒疫苗的要求,这种疫苗通常称为“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这些疫苗都是冻干的,用前稀释,作肌肉或皮下接种,免疫期可持续几个月到一年(陈天杰等,1982),其他简易接种方法如口服、滴鼻、点滴眼等效果均不确实,不能用于实际生产。疫区鸭群在每年流行季节来临之前,都应免疫接种一次。
DPV弱毒疫苗在接种后迅速产生保护力。通常只需几个小时,接种鸭就呈现出一定的保护力(程安春,2004)。DPV 弱毒免疫 4 h 即可在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胸腺和脾有分布,有利于刺激免疫力的产生。
目前在国内外使用较广泛的疫苗主要有下列几种: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鸭瘟鸡胚化弱毒细胞苗、鸭瘟自然弱毒苗。我国目前使用的 DPV 毒株属于细胞传代致弱毒株。临床和实验室证实,其免疫鸭后通常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对接种鸭就产生一定程度的保护力。由于 DPV 弱毒疫苗具有快速产生保护力的特点,所以当疫情开始出现时,应不失时机地给全群未呈现症状的鸭作紧急疫苗接种,这对控制疫情,减少损失,具有显著作用。关键在于尽早确诊,尽早注射疫苗。
二、治疗:目前对鸭瘟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紧急注射疫苗,在流行区对染上疫病而症状表现尚轻的鸭群和可疑鸭群均可采用倍量疫苗进行紧急注射;高免血清疗法也很有效;高免卵黄疗法,即用高免疫的种鸭所产的鲜蛋制蛋黄液注射病鸭群,可以达到有病可治、无病可防的效果;一些中草药配方对鸭瘟感染有部分疗效。
上一篇: 何为病虫害防治中的“靶标”?
下一篇: 如何识别西红柿晚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