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采纳】缺素引起发黄
缺氮:植株矮小细弱,分蘖少,叶片发黄、叶尖枯萎,下部老叶发黄枯落。防治方法:麦苗见黄时,用2%尿素液叶面喷肥2次,每次间隔1周。若基肥N素不足,苗期可亩追尿素10Kg。年后缺N发黄,可于返青期亩追尿素5Kg,拔节期再亩追尿素15Kg。
缺磷:次生根极少,分蘖少,叶色暗绿,叶尖发黄;新叶蓝绿,叶尖紫红。防治方法:亩沟施过磷酸钙50Kg或二铵15Kg,也可用3%过磷酸钙水溶液60Kg进行叶面喷施,每次间隔1周,共喷3次。
缺钾:发黄先从老叶的尖端开始,然后沿叶脉向下延伸,黄斑明显,呈镶嵌状发黄。黄叶下披,后期贴地,病苗茎秆细小瘦弱,易早衰。防治方法:亩用硫酸钾15公斤~20公斤作基肥,后期也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喷2次~3次。
虫害引起的发黄
蚜虫、麦圆蜘蛛:吸食小麦叶肉组织营养,致使叶片发黄甚至死亡。防治方法: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啶虫咪等防治。
病害引起的发黄
根腐病:症状为根部腐烂,叶片出现病斑,茎秆枯死等。小麦返青后发病,表现为苗色发黄,株高参差不齐。防治方法:用粉锈宁防治。
纹枯病:纹枯病危害导致下部叶片发黄。防治方法:用三唑酮、井岗霉素等防治。
肥害引起的发黄
使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可导致麦苗发黄。防治方法:若土壤墒情差,应立即浇水。
渍害引起的发黄
地势低洼或排水不畅田遇连阴雨,麦苗根部受渍害影响,地上部发僵,苗弱苗瘦,铁锈色,叶片发黄。防治方法:开好“三沟”—围沟、墒沟、腰沟。
干旱
主要表现为麦苗矮小,整个麦田发黄较一致。防治方法:乘雨撒施氮肥,但用量不宜太大。
冻害
重者麦苗失水死亡,轻者枯萎发黄。防治方法:一是对部分叶片补冻坏的,或全部叶片被冻坏分蘖节未冻死的田块,每亩迅速追施7.5公斤尿素,冻伤肥补,促进麦苗转化。二是对少数分蘖节已冻死的田块,面积小的采取移密补稀的办法。三是抓住冬闲时期,搞好麦田清沟理墒,确保麦田排水畅通,雨住田干。
其它
基本苗过大,气温高,麦苗旺长,田间郁闭,底部老叶发黄。防治方法:可用多效唑化控。
先说低温、土壤干旱、大风和霜冻等气象因素所造成的黄叶。这种黄叶出现时间往往和天气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范围也往往很大,整块田表现比较一致。这种黄叶是生理性的,一般不用防治,严重的可以追施速效肥料,促进生长。
第二类因素是土壤缺肥,包括氮、磷、钾、钙等。缺乏氮素营养的植株整体黄瘦,生长缓慢。不难理解,缓解这种黄叶的办法就是追肥灌水,缺什么就补什么。
再一种因素就是土壤板结、淹水、渍涝、盐碱害、有毒物质等,所有能够影响根系生长甚至造成部分根系死亡的因素都可以造成黄叶。近年还经常出现使用药剂,特别是除草剂过量或方法不当和秸杆还田粉碎不细,分散不均,架空根系造成的黄叶。对策当然就是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提倡精耕细作和规范用药技术等。
最后一大类因素就是病虫害。先说虫害,他们都是在地下活动的,统称地下害虫。防治的办法是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可用的药剂如辛硫磷、毒死蜱。病害主要有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等三种。他们都是真菌病害,发生初期都能表现黄叶,但病斑发生的部位和病斑形状有所不同。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形成像云彩一样的斑点(比较大)并且从下往上扩展,颜色稍淡;全蚀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和根部,典型的病斑是发生在茎基部,颜色很深,很像黑膏药,叶鞘上也会形成病斑,但不会向上扩展;根腐病只发生在根部,变褐腐烂。他们都是依靠土壤传播的病害,所以消灭病残体、使用腐熟肥料以及药剂拌种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井岗霉素是防治纹枯病的特效药,戊唑醇、丙环唑可以兼治这三种病害。提醒大家注意药液一定要打到茎基部并部分渗入土壤。为此,每亩喷药液要达到60-100斤。
上一篇: 目前推广的生物杀虫杀菌剂主要有哪些种类?
下一篇: 夏季黄瓜高产栽培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