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整个生育期如何科学管理水分? 水稻

水稻整个生育期如何科学管理水分?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浅水栽秧

  有利益合理密植,浅栽浅插,促进水稻早生快发,提高低位分蘖率和分蘖成穗率,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2、寸水返青

  因秧苗移栽时根部受伤,吸水力弱,移栽后容易失去水分平衡而凋萎,所以应保持田水1寸左右,使田间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保温、保湿环境,促进新根发生、迅速返青活棵。

  3、薄水分蘖

  秧苗进入分蘖期后,应进行浅水灌溉,一般保持0.5?1寸水层为宜,水过深会抑制分蘖的产生和推迟分蘖时间,造成高位分蘖。降低分蘖成穗率。  

  4、蘖够晒田控苗

  当水稻分蘖达到高产田要求的分蘖数量时,要排水晒田。晒田对土壤养份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对控制水稻群体、促进水稻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培育大穗多粒有较好的作用。晒田一般掌握粘重田、低洼田重晒、施肥过重,水稻长势过旺的田块重晒。砂质田、高埂田,瘦田、水稻长势弱的田块轻晒。一般晒到田面开小裂,脚踏不下陷,叶色褪淡,叶片直立为止。这样可控制无效分蘖的产生,增强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5、足水孕穗

  水稻孕穗期是需水高峰期,植株生长旺盛,光合作用强,叶面蒸腾最大,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不能干水,应保持田水1?2寸,才能确保穗大粒多。但也不宜灌水过深,水深会影响稻根呼吸和根系发育,降低根系活力。  

  6、浅水抽穗

  抽穗期田中不能无水受旱,应保持田水1寸,才有利益抽穗、扬花、授粉。干旱柱头容易受旱干枯,不能受粉或抽穗不齐。

  7、干湿灌浆

  在水稻灌浆期应进行间歇灌溉,确保稻田湿润,以促进植株体内的有机物质向籽粒转运,减少空秕粒,增加千粒重。进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水分管理,有利增气保根、以根养叶、以叶壮籽。  

  8、落干黄熟

  水稻进入黄熟阶段,稻田应排水落干,有利籽粒充实饱满和田间收获。

  水稻生育期合理灌溉的原则是: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有水壮苞,干湿壮籽。    深水返青水稻移栽后,根系受到大量损伤,吸引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这时如果田中缺水,就会造成稻根吸收的水分能力大大减弱,叶片丧失的水分多,导致水分入不敷出,轻则造成返青期延长,重则卷叶死苗。因此,水稻禾苗移栽后必须深水返青,以防生理失水,提早返青,减少死苗。但是,深水返青并不是灌水越深越好,一定要适度,一般以3~4厘米为宜。    浅水分蘖水稻分蘖期如果灌水过深,就会造成土壤缺氧闭气,养分分解缓慢,稻株基部光照弱,对分蘖不利。但分蘖期也不能没有水层。一般以保持1.5厘米深的浅水层为宜,并要做到“后水不见前水”,以利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矛盾。    有水壮苞水稻稻穗形成期间,是水稻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对水分的反应更加敏感。这时如果缺水,就会造成颖花退化,穗短、粒少、空壳多等。所以,水稻孕穗到抽穗期间,一定要保持田间有3厘米左右的水层,以保花增粒。    干湿壮籽水稻抽穗扬花以后,叶片停止长大,茎叶不再伸长,颖花发育完成,禾苗需水量减少。为了加强田间透气,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根系活力,防止叶片早衰,促进茎秆健壮,应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水管理方法,以期达到的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壮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