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 农户在蛋鸡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哪些误区?

农户在蛋鸡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哪些误区?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 盲目追求养规模。过去,曾一度有以增加饲养量来提高鸡场经济效益的做法,认为饲养规模大比养规模小好。然而,纵观养鸡生产发展史,一般情况下,存在着规模越大、生产率越低的倾向。规模大了,单位成本并不一定会因规模的增加而降低,相反,往往是规模增加而单位成本增加、单位效益下降,因而就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

农户养鸡的养规模到底以多大为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确实没有一个绝对数。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确定适宜的饲养量。适度规模,适度群体,受许多因素的限制。经营者的财力、物力、科技知识等是第一限制性因素;市场需求,饲料价格与鸡蛋价格之比,所在地区的周边环境卫生条件是否适合养鸡,养鸡设备是否齐全、配套,并能保证鸡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蛋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根据综合条件评估,对甲养鸡户词养1万只鸡为适度规模,而对乙养鸡户则养2000只为适度规模,超过或少养都会降低利润。当然,饲养量过少,形不成一定规模也是很不经济的,会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小规模的养户应该考虑把目标市场定位在低收入阶层或乡镇、农村就地销售上,零散生产、零散销售,可以因陋就简,生产方式及生产安排灵活多样;中等规模养户则应把目标市场定位在中等发达城市、地区或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市场上,这类市场消费者对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小规模饲养满足不了这一要求;较大规模的饲养户则应把目标市场定位在国内大城市、国际消费市场和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市场上,国内大城市或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大大高于我国农村消费者,在价格方面的承受能力也高于农村及城镇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

(2) 对蛋鸡养的风险认识不足在广大的、欠富裕的或处于半失业状态下的农户,受利益机制驱动,在生产经营决策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他们把养鸡作为一种副业,当鸡蛋价格和利润下降,或是他们认为后期利润不理想时,他们就提前淘汰蛋鸡,其结果是一哄而下。当鸡蛋价格上升或是他们认为后期利润较大时,便一哄而上。这样使得蛋鸡存栏量经常有较大的变化,鸡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规律,形成了明显的周期性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蛋鸡产业已经进入了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微利平台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再加上农村广大农户受养鸡产业高速发展的影响,蛋鸡产业高速发展的惯性,农户经营的盲目性,造成了蛋鸡产业仍有发展的假象。蛋鸡产业是一个有一定风险的产业,它既有很大的疾病风险,也有很大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2004年禽流感在亚洲等地区的流行就是最好的例证,也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前,农户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搞养殖业就有一定的风险,不仅要有抗风险的思想准备,还须有抗风险相应的经济实力。

(3) 经济基础准备不足经营养鸡必须有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回顾养鸡专业户的发展过程,可谓经验不少、代价也高。不少人是在没有了解饲养现代良种及专业化养鸡应具备的条件下,盲目加入了规模化养鸡的行列,并为此付出了一定代价。我国大多数蛋鸡词养户的经济力量薄弱,在环境、房舍、设备方面投资不足,不符合动物卫生保健方面的要求,粗放管理导致动物疾病的经常性暴发,使得蛋鸡生产者不得不使用大量的药物来进行控制,否则饲养就难以取得成功,而大量用药的代价必然导致蛋鸡产业安全及产品质量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