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观赏园艺 > 杜鹃花 > 杜鹃花常见病虫害如何防治? 杜鹃花

杜鹃花常见病虫害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灰霉病
[症状]
  灰霉病发生于杜鹃的叶和花部。冻害常是叶部发病的诱因。春季,在室内外栽培的杜鹃的花部常感染灰霉病。发病初期,花瓣上出现坏死斑点,扩展委快,并相互连接形成大型病斑。在湿度高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层,灰霉病因此而得名。

[病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属半知菌亚门。病原菌的子实体从菌丝或菌核生出。分生孢子梗丛生,灰色,后转褐色,分生孢子卵形。其有性世代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Whetze],属子囊菌亚门。

褐斑病
[症状]
  杜鹃花褐斑病也称为叶斑病。起初,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展呈不规则状,病斑转变成淡红褐色,中部呈暗褐色。病叶过早脱落,严重时植株生长受阻。检查病叶,可在病斑上发现黑色小粒点,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温室栽植的杜鹃发病严重,湿度高时病情更重。

[病原]
  杜鹃壳针孢[Septoria azaleae Vogl.]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寄主植物组织内或落叶上越冬,来年病叶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防治方法]
  冬春及时扫除并烧毁落叶。 植株展叶后,每隔半个月喷施波尔多液(1:1:100),可连续喷施2-3次,以防发病。 在发病早期喷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次,以抑制病害发展。

缺铁黄化病
[简介]
  杜鹃缺铁黄化病又称黄叶病、褪绿病,是各地盆栽杜鹃常见的病害。

[症状]
  此病多发生在嫩梢新叶上。初期叶脉间叶肉褪绿,失去光泽,后逐渐变成黄白色,但叶脉保持绿色,使叶片上的绿色呈网纹状。随后黄化程度逐渐加重,除较大的叶脉外,全叶变成黄色、黄白色,严重时,沿叶、叶缘向内枯焦。

[防治方法]
  杜鹃喜酸怕碱,要避免栽植在碱性和含钙质较多的土壤中;庭园露地种植,不要靠近水泥、砖墙或用过石灰的地方。 盆栽杜鹃花宜用酸性土,若土壤偏碱可添换酸性土;苗圃地栽植杜鹃花,可施用堆肥、绿肥或其它有机肥料,这些肥料中产生的有机酸可溶解土壤中不溶性铁,使植株较易吸收。
  或者以硫酸亚铁混入在肥料中施用,其配制是:
  硫酸亚铁2.5-3公的,油粕5-7.5公的,粪10-15公斤,水200-250斤,混合后,待其腐熟成黑色后即可使用。此种方法效果良好。 在偏碱性的土壤中,可浇0.1-0.2%磷酸二氢钾溶液,此溶液的PH值为4.7,能使碱性土壤变为酸性土壤,即可使嫩叶黄化现象得到治疗,同时酸酸二氢钾中还有磷、钾元素,利于开花和提高花量。 经常浇施硫酸亚铁溶液,会使土壤中硫及有效铁成分过多,使植物中毒,可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14克,硫酸亚铁(化学纯)0.1克,混合溶入500毫升自来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叶片正、背面均要喷及,3天1次,持继数次,可获得良好效果。

冠网蝽
[简介]
  又名梨网蝽、梨花网蝽、花属半翅目、网蝽科。分布全国各地。以若虫、成虫危害杜鹃、月季、山茶、含笑、茉莉、蜡梅、紫藤等盆栽花木。

[为害症状]
  成虫、若虫都群集在叶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背面出现很象似被溅污的黑色粘稠物。这一特征易区别于其它刺吸害虫。整个受害叶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很多苍白斑点,受害严重时斑点成片,以至全叶失绿,远看一片苍白,提前落叶,不再形成花芽。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5毫米左右,体形扁平,黑褐色。触角丝状,4节。前胸背板中央纵向隆起,向后延伸成叶状突起,前胸两侧向外突出成羽片状。前翅略呈长方形。前翅、前胸两则和背面叶状突起上均有很一致的网状纹。静止时,前翅叠起,由上向下正视整个虫体,似由多翅组成?quot;X"字形。

[防治方法]
  冬季彻底清除盆花、盆景园内周围的落叶、杂草。 药剂防治 对茎干较粗并较粗糙的植株,涂刷白涂剂。 在越冬成虫出蛰活动到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的阶段,是药剂防治的最有利时机。可喷50%杀螟松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10-20%拟除虫菊酯类1000-2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苹毒蛾
[简介]
  别名纵纹毒蛾、茸毒蛾、苹红尾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

[分布与为害]
  为害多种果树及杜鹃花、泡桐、榆、紫藤、鸡爪槭等。幼虫主要危害叶片,食量较大。1987-1988年在苏浙豫皖等地大发生,局部地区猖獗成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毫米,雄蛾翅展35-45毫米,雌蛾翅展45-60毫米。头胸部灰褐色,触角双栉齿形,触角干灰黄白色,栉齿黄棕色。下唇须米灰色,外侧黑褐色。复眼周围黑色,中间密布黑色和褐色鳞片。
  卵:淡褐色,扁球形,中央有一凹陷。
幼虫:体被黄色长毛。体长35-52毫米,头淡黄色,体近圆筒形,绿黄色或淡黄褐色。腹部第一、二和二、三节间背面有宽大绒黑斑。
  蛹:黄绿色至淡褐色,背面有较长毛束,腹面光滑。臀棘短圆锥形,末端有许多小钩。蛹化在黄褐色疏丝茧包中,上有幼虫毒毛。

[发生与危害]
  苹毒蛾在东北每年发生1代,少数2代,以幼虫越冬。在陇海至长江下游每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羽化,一代幼虫发生于5月至6月上旬,二代幼虫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三代幼虫8月中旬至11月下旬,越冬代蛹期半年左右。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产卵,每块卵20-300粒,一二代卵可产于叶片上,越冬代卵多产在树枝干上。幼虫历期25-50天左右。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
  2、消灭越冬虫源;
  3、大发生时用8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2.5%敌杀死2000倍液、或8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洒。


冬青小爪螨
[分布与为害]
  已各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有发生。为害杜鹃花、山茶、茶等。

[形态特征]
  雌螨:红褐色,体长约0.14毫米。
  雄螨:体长约0.33毫米。 该螨为害杜鹃花多在5-7月和10-12月为害重,可在叶正、背面吸汁,严重时叶失绿呈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