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观赏园艺 > 郁金香 > 郁金香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郁金香

郁金香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 真菌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1.1 褐斑病
1.1.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花和球茎。叶片病斑初为淡黄色, 呈圆形或长圆形, 稍凹陷, 有深色水 渍状边缘, 后期病斑扩大,变为灰褐色。当病斑发生于叶缘时, 引起叶片向一侧卷皱。当空气湿度大时, 病部覆盖大量灰色霉层。花被浸染后, 产生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 并变为深褐色, 最后枯萎。花芽受侵染严重时不能开放。茎上病斑较长, 凹陷也较深, 当扩展到茎的一周时, 其上部倒伏腐烂。染病球茎的外皮常褪色、破裂, 并有许多黑褐色小粒(小菌核)。剥去外皮, 可见有深褐色近圆形病斑。感病球根长出的植株矮化, 黄绿色, 花枯萎。
1.1.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病株 残体 或 土 壤 中 越 冬 , 成为翌年的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和气流传播。多雨、有雾和有露水的高湿天气, 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植株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或周围杂草丛生, 发病均较严重。植株生长不良或受到损伤时也易发病。
1.2 根腐病
1.2.1 症状 初发病时, 根部呈半透明水渍状斑点, 扩大后导致维管束组织变褐色, 造成根系腐烂。鳞茎染病时, 鳞茎基部四周出现灰斑, 边缘褐色, 严重时鳞茎软腐。带病鳞茎种植后, 有的不能出苗, 有的虽能出苗, 但生长不良, 造成缺苗断垄。
1.2.2 发病规律 病原为腐霉属真菌, 病菌能在土壤中生存,接触寄主即开始侵染。多水、潮湿的环境有利病菌的传播、侵染和发病。
1.3 枯萎病
1.3.1 症 状 该 病 鳞 茎 外 边 的 鳞 片 上 出 现 暗 褐 色 和 灰 色 凹斑, 后扩大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 , 如将病鳞茎放在温暖潮湿 处,上边会生出白色或粉红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 使感病组织皱缩、变硬。 鳞茎基部受害后, 迅速发展的病斑可遍布所有鳞片, 由染病鳞片产生的乙烯, 会使健全的鳞茎产生流胶现象, 影响生长。 鳞茎上的叶片出现早衰, 有的叶片则呈直立现象且逐渐变为特有的紫色, 长出的花瘦小、变形, 甚至枯萎。
1.3.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染病鳞茎和土壤中越冬, 种植带病鳞茎常引起发病。栽培中土壤阴湿黏重和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及施用氮肥过多易发病, 小地老虎、金针虫、刺足根螨发生多时, 鳞茎损伤发病重。
1.4 青霉病
1.4.1 症状 主要为害鳞茎, 也常在地上部显症。鳞茎染病初生暗褐色凹陷斑, 内部鳞茎逐渐腐烂, 最后鳞茎成朽木状干腐。幼芽及嫩叶顶部产生水渍状病斑, 病斑上常覆有青霉, 即病原菌的子实体。染病鳞茎上长出的植株矮小、失绿, 不开花或花畸形, 植株提前枯死。
1.4.2 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为半知菌 青霉属的簇状青霉, 以腐生为主, 大部分是从机械伤口、灼伤或螨类危害造成的伤口感染而形成的。阴凉的环境有利于病菌侵染, 贮藏场所通风不良和闷热时病害发生迅速。鳞茎在贮运期容易受害, 碰伤的鳞茎最易受害。
2 细菌性病害
2.1 黑腐病
2.1.1 症状 主要为害鳞茎。茎盘及茎表面、有时在第 2、3 鳞片上, 产生初为黄褐色后呈黑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表面粗糙。
2.1.2 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为假单胞杆菌细菌。菌体杆状, 极生 1~3 根鞭毛。发病适温 20~25℃, 最低温 5℃, 病菌在染病鳞茎及土壤中, 病残体为传染源。
2.2 溃疡病
2.2.1 症状 主要为害叶、花梗和鳞茎。发芽后, 第 1 片叶子展开时发病, 初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银白色病斑, 后病斑继续扩大,造成表皮和内部组织脱离。鳞茎染病组织龟裂, 鳞片变褐, 外层鳞片上出现白色斑, 病鳞片一块块地脱落下来。贮藏后期, 病斑隆起变黄。花梗染病产生浅黄色至褐色溃疡斑, 病株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