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对策
1.选择无污染的种源
种鸭场按照规范的免疫程序,做好各项疫苗免疫,执行合理的保健程序和疾病净化方案,并落实严格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提供给孵化场的都是无污染的合格种蛋。
2.保证雏鸭苗质量
孵化场在孵化过程中要做好孵化参数的控制,在出壳高峰过后,可将出雏机内的湿度设定适当提高,减少雏鸭失水;存苗间温度控制在30~31℃,湿度控制在65%~75%;严格挑选鸭苗质量,对不合格的鸭苗提前淘汰,合格鸭苗在48h内送到养殖场;采用专业运输车辆进行配送,防止运输不当的情况发生,确保运输到养殖场的鸭苗均为健康合格的雏鸭。
3.落实进苗前准备工作
进苗前要做好鸭舍的预温,温度控制在32~34℃,湿度控制在65%~70%;提前制定分栏计划,配置足够的防寒设施;每50只雏鸭配置一个饮水壶,饮水壶高度以平雏鸭背部为宜;雏鸭对风速敏感,使用暖风炉保温的鸭舍,暖风炉的风口不能对着饮水点;舍内光照强度不低于30lx,雏鸭趋光性强,饮水壶要放置于光亮处,方便雏鸭饮水。
4.细化进苗后管理工作
进苗后要先鉴定雏鸭的失水情况,随机抽选几箱鸭苗,可查看雏鸭胫部皮肤颜色,以判断失水程度:胫部皮肤饱满,颜色红润,即失水很少;皮肤皱褶浅,红色带有浅黄色,即失水适中,皮肤皱褶深,呈现黄色,即失水过多。
正常情况下,进苗后都要让雏鸭稍作休息,然后添加电解多维或葡萄糖开饮。对于失水较少的雏鸭,休息时间可以相对延迟点,对于失水较多的,休息时间要缩短,另对于失水严重的,可采用40℃温水沾湿腿部后,再放入鸭栏。
开饮后2h左右即可开食,最佳开食时间可定在大部分雏鸭出现互啄行为时。为保证充分饮水,鸭舍内24h要有饮用水,一般每天要加水3~4次;饲料方面要少喂多餐,前两天以4~5餐为宜。
5.处理雏鸭干脚的紧急措施
在生产中,遇到雏鸭干脚的情况,要及时通过解剖症状和舍内温湿度等情况分析干脚的原因,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
存在疾病感染的雏鸭,要评估是否有饲养价值,没有饲养价值的雏鸭要及时淘汰,有饲养价值的雏鸭要添加药物治疗;及时查看舍内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温度按标准升高1℃;湿度不够,可以通过洒温开水的形式,让舍内湿度升高到65%~70%;昏暗的鸭舍要及时增加光照设备,提高舍内光照强度;适当降低水壶高度,增加水壶数量,对于扎堆的雏鸭要采用人工驱赶的形式,防止继续扎堆,并让其到水壶饮水,对于出现动作缓慢,但仍具备饲养价值的鸭苗,可以人工辅助饮水。
上一篇: 有机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下一篇: 鸡腿菇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