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产量 优良品种 般生产潜力较大,我国南方稻区育成的早季水稻矮秆品种,使产量显著提高。小麦抗锈病品种育成,获得大幅度增产,杂交玉米比普通品种增产20—30%,有的可达50%,杂交水稻的应用,每亩可增产100千克以上。
2、改进产品品质 优良品种对改进产品品质起了重要作用,1951年全国棉花纤维长度平均只有 21mm ,经过不断推广优良品种,到1963年全国棉花纤维长度达 27mm 。陆地棉纤维长度亩增加 2mm ,品质提高一级,增加了经济效益,优质玉米品种的选育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和赖安酸含量,显著的提高了饲用价值,目前,各种鲜食玉米杂交种更是层出不穷,不仅提高玉米的品质,而且增加了玉米的适口性,成为上乘佳品。“三低”油菜品种的选育,使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3、增强抗逆性,保证稳产 矮杆水稻品种的育成,对台风暴雨引起水稻倒伏所造成的损失有所减轻。近代杂交玉米新品种的育成,对减轻西南地区大小班病、黑穗病的为害,稳定和提高玉米产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四川绵阳系列小麦新品种的育成,对抵抗小麦条锈病的为害,在减少损失,提高产量上也都有明显效果。 4、扩大栽培区域 选育适应性广的作物新类型或品种,可使作物的栽培区域不断扩大,我国选育了抗寒、早熟的优良粳稻品种,并配合采用相应栽培管理措施,使水稻在北纬50多度的地方不仅种植成功且可以获得丰产,小麦异源八倍的育成推广,由于它适合在高寒、干旱、瘠薄山区以及某些盐碱地种植,在海拔2000— 3000米 高海拔山区表面良好。
优良品种是指能够比较充分利用自然栽培环境中的有利条件,避免或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并能有效解决生产中的一些特殊问题,推广利用价值高,表现为高产、优质、稳定、低消耗、抗逆性强、适应性好,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受农民欢迎的品种,它在发展农业生产上主要作用有:
1、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优良品种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丰产性,增产潜力较大。丰产性是一个综合性状,它要求品种在资源环境条件优越时能获得高产,在资源环境条件欠缺时能保持高产。
2、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我国品品种选育近十几年来在重视高产品种选育的同时,也注意提高品种的优质性,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优质良种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必由之路它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有利于发展商品生产。
3、减轻和避免自然灾害的损失。优良品种对常发的病虫害和不良的生长环境具有较强的抗耐性,可以保持稳产和防止品质的变劣。
4、扩大作物栽培地区。优良的品种具有较广阔的适应性,采用这样的良种,可以扩大该作物的栽培地区,从而提高该作物的种植面积。
5、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在农业增产的诸多因素中,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是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的技术措施。
6、有利于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大田作物的机械化作业,要求配置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如棉花生产中已培育出株型紧凑、适于密植、吐絮早而集中、苞叶能自动脱落的新品种,基本符合机械化收获的要求,有力的促进了机械化生产。
优良品种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也就是说,品种的优良性状只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栽培条件下表现出来,超过一定范围就不一定表现优良。因此,农民朋友因地制宜选购良种同时,还要科学的栽培措施才能使良种在农业生产上发挥更大增产潜力。
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农业增产的内因。种子由各种物质构成,但最重要的是它的遗传基因,它是万物变化的内因,一般说来,农业上有什么样的种子就有什么样的产量、什么样的品质。
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的作用,而且由于推广熟期配套品种,还能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在小麦、夏玉米两熟制的地方,由于推广中晚熟玉米和早熟小麦品种,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条件,发挥了品种的增产潜力,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南方稻区,由于应用了双季稻熟期衔接的品种,结合采用水早熟期相宜的作物品种,改进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蔬菜保护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促进了保护地蔬菜生产的发展。优良品种能促进作物向新的区域扩展,从而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我国育成的蛋白质和油脂含量高达63%的大豆新品种东农36,比已知最早熟品种“快枫”等,早熟5一19天,从而使我国大豆产区向北推移了100多公里。我国育成的抗寒、早熟、对光反应不敏感的水稻品种,是北纬50多度的地区也成为我国水稻栽培区。耐贮藏运输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是我国蔬菜生产实现了南菜北运、西菜东调、北菜南销。
上一篇: 马传染性贫血病的防治措施?
下一篇: 如何防除稻田恶性杂草千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