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芋疫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其他蔬菜

芋疫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芋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芋球茎内或田间病株残体上越冬。越冬病菌5月份借风雨传播侵染,6~8月为发病高峰。芋疫霉孢子囊萌发、游动孢子产生、侵入都需要有水滴。芋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取决于当地6~8月的降水量和降雨日数,月降水日16d,月降雨量150mm以上,常大流行。如1997年6月24日,因洪涝而芋园受淹,7~8月多雨(7月雨日22d,雨量240.8mm,8月雨日19d,雨量285.1mm,分别比历年平均值多10d,111.8mm;5d,142.1mm)的天气,芋疫病蔓延快,发病程度重。
  病害发生与栽培品种有关。据调查施足有机肥(基肥)的芋园发病较轻,株病率26.8%~65.1%,施磷酸二铵或碳铵与过磷酸钾混合肥的发病较重,株病率58%~100.0%,叶病率60%~100%,山垄田较地势低洼易受水淹的稻田轻,芋—菜耕作制,较稻—芋发病重,白芽芋和红芽芋较竹芋发病重,株病率在60%以上。

芋疫病由鞭毛菌亚门的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芋球茎内或病残体上及水芋上存活越冬。有报道认为病菌可产生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在我国本病初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种芋,其长出的植株便成为中心病株,并成为田间病害再次侵染来源。在华南地区,特别是广州地区,田间芋株终年可见,初侵染源主要来自遗落在田间的零星病株。病菌借助风雨辗转传播侵染危害,并无明显越冬期。本病发生流行主要取决于当地降雨量和雨日。在广东,3月上中旬至4月中下旬病害始发,6~8月进入发病高峰,10月以后气温下降病害渐趋缓和乃至停息。植地低湿、过度密植或偏施氮肥生势过旺的发病重。种和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在广东,陆芋比水芋感病,陆芋中的红芽芋、白芽芋比香芋感病。在近年国内推介的近20个陆芋品种中,明确提到易发生疫病的有上海、苏州的白秆芋。至于一般表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如荔浦芋与横州大芋(广西地方种)、红秆芋(四川遂宁)、莲花芋与品芋(四川宜宾)、奉化大芋艿与乌秆芋(浙江奉化)、茶瓶芋(安徽休宁)、紫秆芋与白荷芋(湖北)等是否也抗疫病,则无明确定论,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

本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芋疫霉属病菌侵染引起。在广西芋疫病菌无明显的越冬现象。而带病种芋球茎和遗落田间的零星病株,则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取决于当地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并由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一般在种植地低洼渍水、偏施氮肥、过度密植或长势过旺,都会引起病害的严重发生。芋不同品种抗病力有所不同,水芋较陆芋抗病,陆芋中的香芋又较红芽芋、白芽芋抗病。

发病因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取决于当地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并由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一般在种植地低洼渍水、偏施氮肥、过度密植或长势过旺,都会引起病害的严重发生。芋不同品种抗病力有所不同,水芋较陆芋抗病,陆芋中的香芋又较红芽芋、白芽芋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