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斑病 介壳虫
叶斑病
症状:①鸡冠花叶斑病,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叶上病斑圆形,后扩大呈不规则状大病斑,并产生轮纹,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茎和叶柄上病斑褐色、长条形。
②鱼尾葵叶斑病。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圆斑,后扩大或病斑连片呈不规则大斑块,边缘略微隆起,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③君子兰叶斑病。叶上有椭圆型、长条形浅红褐色病斑,周围有退绿圈,后扩大呈不规则大斑块,病斑上产生黑点。
发病规律: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
②轮作(温室内可换土)。
③不宜对植株喷浇。
④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根腐病、茎腐病、炭疽病,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有时发生叶斑病,可用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洒。 虫害有介壳虫,用 4%氧化乐果乳剂 1500 倍液喷杀。
叶斑病
症状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黑褐色小斑点,而后扩大成不规则轮纹,最后生出黑色霉斑。
发病原因
经病原物侵害后主要在叶片上发生各种局部坏死性病斑的植物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线虫引起的主要病害。病菌多数靠气流、风雨传播,有时也靠昆虫传播。通常在生长季节不断侵染。叶斑病发生于雨量较大、降雨次数较多、温度适宜的气候条件。
防治方法
合理施肥浇水,通风透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前喷洒0.5%~1%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初期,感病轻时,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侵染病源;发病初期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洒3~4次;发病期间喷洒50%多菌灵10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介壳虫
介壳虫的虫体被一层角质的甲壳包裹着,如用药物对它直接喷洒不易奏效。它像吸人血的虱子一样吸取植物的汁液,因而对花木造成极大的伤害;被害植株不但生长不良,还会出现叶片泛黄、提早落叶等现象,严重的会使植株枯萎而死亡。该虫的排泄物“蜜露”常引起煤污病发生,使叶片枝条变为黑色。
发病原因
通风不好、见光较少、过于密植及施肥不当都可发病。
预防措施
注意通风,增加光照,适当摆放,不要密植,增加肥水的管理,勤修剪,注意预防。
上一篇: 反季蚕豆栽培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下一篇: 食用百合栽培对光照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