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钤薯的生育特点
(一)休眠期:新收获的马铃薯,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发芽,这种现象叫做“休眠”;休眠期的长短,与品种的特性和贮藏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品种休眠期约3个月,长的达4~5个月,休眠期长的品种催芽较困难,常延误播种或发芽出苗不整齐,影响产量。
(二)植株生长发育特点:马铃薯发芽后,从根原茎伸出白根,出苗初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而根系发育迅速。幼苗出土后10天左右,匍匐茎即开始从植株基部自下而上陆续长出;出苗后20天左右,地下各节的匍匐茎都长出来,并横向生长;出苗1个月左右,匍匐茎的顶端开始膨大并形成小薯块;现蕾后15天左右开始开花,茎叶生长进入旺盛期,光合作用旺盛,养分向块茎输送和积累,薯块膨大逐步加快;盛花期植株生长最旺盛,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三)马铃薯的生长对温、光、水、肥、土的要求:
温度:解除休眠的薯块,在5℃时芽条生长很缓慢,随着温度逐步上升至22℃,生长随之相应加快;25~27℃的高温下茎叶生长旺盛,易造成徒长;15~18℃最适宜薯块的生长,超过27℃,则薯块生长缓慢。马铃薯整个生长发育期的适宜温度是10~25℃。
光照:马铃薯在长日照下,植株生长很快。在生育期间,光照不足或荫蔽缺光的地方,茎叶易于发生徒长,延迟生长发育,抗病力减弱;短日照利于薯块形成,一般每天日照时数在11~13小时最为适宜,超过15小时,植株生长旺盛,则薯块产量下降。结薯期处于短日照,强光和配以昼夜温差大,极利于促进薯块生长而获得高产。
水分:马铃薯既怕旱又怕涝,喜欢在湿润的条件下生长。所以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土壤水分保持在60%~80%比较适宜。土壤水分超过80%对植株生长有不良影响,尤其在后期积水超过24小时,薯块易腐烂。在低洼地种植马铃薯,要注意排除渍水或实行高畦种植。
土壤:马铃薯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但较适宜在PH值4.8~6.8的土壤中生长,过酸会出现植株早衰,过碱不利于出苗生长及疮痂病发生严重。土壤过粘易板结,不利薯块膨大,过沙肥力差,产量不高。最适宜种于富含有机质、松软、排灌便利的沙壤土上。
养分: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对氮、磷、钾三要素的要求,需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较少。氮、磷、钾肥的施用以1:0.8:1.5为宜。最好能根据土壤肥力,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马铃薯具有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生育期短,产量高,抗逆性强,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营养丰富,马铃薯蛋白质是植物蛋白质中最易吸收的蛋白质,蛋白质量可以和牛奶媲美,含有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氨基酸;用途广泛,马铃薯是一种粮食、蔬菜、饲料兼用作物,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在食品、化学、纺织、铸造等行业具有广泛的用途;生育期短,产量高。马铃薯生育期短,最短的品种出苗后仅50多天便可收获,亩产量可达到3000㎏以上;抗逆性强,经济效益好。马铃薯是一种抗逆性较强的作物,尤其是营养器官块茎生长在地下,是遭受冰害灾害后产量损失最小的作物。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地上茎呈棱形,有毛。奇数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花白、红或紫色。浆果球形,绿或紫褐色。种子肾形,黄色。多用块茎繁殖。 可入药。根据营养专家黎黍匀分析,马铃薯生命力指数为8.6,证明对生命力的提高有效;防病指数为126.67,属于高指数范围。
上一篇: 尿素颗粒大小有啥不同?为什么?
下一篇: 小麦氮肥后移有哪些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