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如何识别和防治水稻恶苗病? 水稻

如何识别和防治水稻恶苗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症状:水稻发生恶苗病后,其发病植株的节间伸长,长得细而高,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株窄,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有时是黑色的小点。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病死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浅红色或白粉霉物,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外,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水稻恶苗病的病菌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次年使用了带病的种子或稻草,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把病菌带到大田,引起稻苗发病。当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3)防治方法:防治水稻恶苗病重点放在种子的处理上。A选用无病的种子留种。这是比较可靠而最有效的方法。B严格消毒种子。用50%的多菌灵100克,加水50千克浸种;或35%的恶苗灵120克,加水50千克浸种;或3%的生石灰水浸种48小时。药液浸咱必须注意的是,液面一定要高出种子层面15厘米-20厘米,供种子吸收。同时,在浸种过程中,药液面保持静止状态,中途不能搅拌,也不能重复使用,以保证闷死病菌。C不管是在秧田还是大田里,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防止扩大侵染。D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能随便乱扔,也不能堆放在田边地头,不能作种子催芽的覆盖物,不能用来捆扎秧把,可集中高温堆沤,严重的或火烧。

水稻恶苗病 又名水稻徒长病 [为害症状](1)苗期。病株多表现为纤细、瘦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出近1/3,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少数病株比健株矮小。大部分病株在苗期即枯死,少数病株移栽后25天内枯死。(2)大田期。大田期有3种类型病株:①徒长型。病株表现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1/3,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叶片狭窄,并自下而上逐渐枯黄。中后期出现倒生根,叶鞘变褐,根系发黑,后期茎秆变软,整株枯死,枯死株上出现白色至粉白色霉层。②普通型。病株高矮与健株相当,叶色相近,有些发病快,2~3天即出现倒生根,并很快枯死。有些发病持续时间很长,除倒生根外,病株外表看不出其他症状,至20天或更久才见枯黄。③早穗型。病株表现为提早抽穗,约比健株早3~7天,且穗头较高,穗小,经6~10天即成白穗,未成白穗的籽粒也不饱满。[发生规律](1)发病期。第1峰期出现在秧田期,一般于播种后15天左右出现;第2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出现;第3峰在水稻孕穗期出现。(2)气候因素。高温有利于病害发生;水稻抽穗后若遇到高温多雨,可提高种子带菌率,并且加深侵染部位。(3)栽培因素。种子带菌率越高,发病越重。肥床旱育秧田发病严重,地膜秧田病株率明显高于露地秧田。高温催芽、苗床高温管理,发病重。土温在35℃时,病菌最易侵害稻株。种子和秧苗有外伤时,有利于病菌侵入。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一是浸种: a、石灰水消毒:生石灰500g,加少量水散开后,加水50kg,充分搅拌、过滤、除渣。将经过晒、选过的种子倒入,水层应高于种子面7-10cm,浸种过程不能搅动,以防弄破表面石灰膜,降低消毒灭菌效果,一般浸种3-4天,浸种完毕捞出用清水冲干净,再进行催芽播种。b、多菌灵、咪鲜胺杀菌: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g,兑水50kg,配成0、1%浓液,将稻种倒入浸种2天,药液应高出种子面7-10cm,每天翻动2-3次,捞出不必冲洗,可直接催芽播种。c、强氯精浸种:先将稻种在清水中浸泡1天,再放入300-500倍强氯精稀释液中浸16-18小时,浸好后应用清水冲洗干净,再进行催芽播种。二是种子包衣:可用2.5%咯菌睛(适乐时)或6.25%精甲•咯菌睛(亮盾)包衣。干种子包衣后浸种、浸种后包衣再催芽、催芽后包衣,三种方法采取哪种都可以。干种子包衣的具体方法是:用100毫升适乐时加水550毫升,充分混匀,倒在32.5—35公斤干种子上,搅拌至均匀着色,阴干后浸种,浸种时一浸到底,不换水。浸种后按常规办法催芽。或用亮盾100毫升,兑水0.75—1公斤,包30—40公斤种子。让种子着色均匀,阴干后装入编织袋,放在10℃以上环境下,1—2天后浸种。浸种后包衣和催芽后包衣可按说明书操作。
(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采取小苗带土移栽。实行轮作倒茬,杜绝带病残体入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带病稻草应及早作燃料烧掉,或堆沤肥料,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严禁用病稻草催芽、扎秧把、覆盖秧床,也不要将病稻草堆放在水稻田边。采用适氮、高钾的肥水管理方法。
(3)药剂防治:在旱育秧的秧苗针叶期,用25%咪鲜胺乳油或氰烯菌酯喷雾。水稻移栽到本田以后,如发现病株可喷淋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95%恶霉灵3000倍液、3%恶霉•甲霜水剂700倍液。不论是在苗床还是在本田发现恶苗病病株,都要及时拔出,以免病株枯死后,茎秆上产生的病菌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侵入稻粒,成为下一年侵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