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菌核病由核盘菌真菌侵害所致,在植物的茎、叶、果部均可染病,发病初期主茎基部或侧枝呈褐色水浸状病斑凹陷,后变灰白色,温度大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皮层腐烂。病茎表面及茎中心成黑色菌核。干燥后空心表皮易破裂,纤维呈麻状外露致植株枯死。果实受害,凹陷,褐腐,并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
症状 苗期发病始于茎基部,病部初期呈浅褐色水浸状,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
菌丝,呈软腐状,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丝集结为菌核,病部缢缩,茄苗枯死。成株
期各部位均可发病,先从主茎基部或侧枝5~20厘米处开始,初期呈淡褐色水浸状病斑,稍
凹陷,渐变灰白色,湿度大时也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皮层霉烂,在病茎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
菌核,干燥后髓空,病部表皮易破裂,纤维呈麻状外露,致植株枯死。叶片受害也先呈水浸
状,后变为褐色圆斑,有时具轮纹,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干燥后斑面易破。花蕾及花受害,
表现为水浸状湿腐,最终脱落。果柄受害致果实脱落。果实受害端部或向阳面开始表现为水
浸状斑,后变褐腐,稍四陷,斑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
发病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田间或温室大棚土壤中越冬。翌春茄子定植后菌核萌发,
抽出子囊盘即散发子囊孢子,随气流传到寄主上,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在棚内病株与健
株,病枝与健枝接触,或病花、病果软腐后落在健部均可引致发病,成为再侵染的一个途径。
该菌孢子萌发以温度16~20℃,相对湿度95%~100%为适宜。棚内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
重,早春有3天以上连阴雨或低温侵袭,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①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可阻止病菌的子囊盘出土,减少菌源。注意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
寒流侵袭时要注意加温防寒以防植株受冻,诱发染病。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到棚外消毁。
②土壤消毒 每667平方米土地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千克,与干土适量充分
混匀撒于畦面,然后耙入土中,可减少初侵染源。
③药剂防治 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熏烟法,用10%腐霉
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每次250克,熏1夜,每8~10天1次,连续
或与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粉尘法,喷散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每次1千
克。喷雾法,用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或35%菌核光悬浮剂700倍液,或50
%菜菌克(腐霉利·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或25%菌威1500~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
(防霉宝)可溶性粉剂6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
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于盛花期喷雾,每667平方米喷兑好的药液60升,每8~9天1
次,连续防治3~4次,病情严重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兑成50倍液,涂抹茎
蔓病部,不仅控制扩展,还有治疗作用。使用腐霉利药剂时,应在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上一篇: 如何预防大樱桃裂果?
下一篇: 玉米地下害虫应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