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大豆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报 玉米

大豆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报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根据各地植保站监测调查情况,结合历史资料、栽培状况及天气情况等综合分析,预计大豆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发生。其中,大豆食心虫中等偏轻发生;大豆蚜虫总体中等偏轻发生,部分越冬寄主较多、蚜量较大的地区将偏重发生;大豆菌核病有偏重流行趋势;大豆“折茎病”在西北部大豆主产区将中等偏重发生。

预报依据:

1、大豆食心虫。近年虫食率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省平均虫食率为3.18%,较上年下降1.42个百分点,较常年下降0.69个百分点,主产区各地差异不显著。各地冬后存活率平均为42.6%,比上年高15.8个百分点,比常年高9.8个百分点,但7月份以来,我省降水偏多,土壤偏涝,对越冬幼虫向地表转移及化蛹不利。预计大豆食心虫全省总的为中等偏轻发生,但北部和东部部分虫源基数较大的县(市),成虫盛期如无大雨、暴雨天气,将达中等偏重发生程度。

2、大豆蚜虫。目前大豆蚜发生期、发生量均接近常年,大部分地块为点片发生,一般百株蚜量100—200头;越冬寄主较多的山区、半山区发生较重地块百株蚜量4000—5000头,有蚜株率为20-30%,个别地块百株蚜量达到万头以上,有蚜株率100%。由于7月份以来我省降水偏多、气温偏低,大豆蚜增殖速度较慢,但越冬寄主较多的山区、半山区等地区的部分大豆田,由于前期发生量较大,天敌较少,导致目前发生较重,预计发生程度将进一步加重,局部地块将造成较重为害。

3、大豆“折茎病”和大豆菌核病。预计大豆菌核病有偏重流行趋势,大豆“折茎病”在西北部大豆主产区将中等偏重发生。我省大豆主产区多年连作,田间病残体积累过多,为大豆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致病菌源。进入7月份,全省持续降水,对大豆“折茎病”和大豆菌核病发生有利。大豆茎折病已在北安、克东、克山等地发生,发病株率一般为5-6%,高的达到20-30%。目前大豆田已陆续封垄,田间郁闭,形成了对大豆病害发生有利的田间小气候。

为此,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田间调查,及时发布预报,指导农户对发生地块采取农艺和化学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防治建议:

1、大豆食心虫。当大豆食心虫成虫田间出现打团,并且每团蛾量较大,出现成倍增长的现象,表明成虫已进入发生盛期,1~2天内开始防治成虫。在大豆封垄好的情况下,可用敌敌畏熏蒸。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将高粱或玉米秆切成20厘米长段,一端去皮,吸足药液制成药棒,将未浸药的一端插在豆田内,每5垄插一行,棒距4~5米。要注意敌敌畏对高粱有害,距高粱20米以内的豆田内不能使用。封垄不好的地块,可采取田间喷雾防治,每亩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毫升或2.5%溴氰菊酯乳油每亩20~3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

2、大豆蚜。5%-10%的植株卷叶或有蚜株率超过50%时进行防治。可选用3%啶虫脒乳油每亩15-20毫升,或48%毒死蜱乳油每亩用量100毫升,喷雾防治。在同时发生红蜘蛛的地区,以上药剂可与1.8%阿维菌素每亩用量20毫升混用兼防红蜘蛛。

3、大豆茎折病。农业防治:对涝洼地要及时排水散墒,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化学防治:应掌握在发病初期喷施,可用25%咪鲜胺乳油250毫升+43%戊唑醇悬浮剂50毫升/公顷,或12%苯溴铜水剂2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对水喷雾。

4、大豆菌核病:农业防治:组织农户做好田间调查,重点地块认真巡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化学防治:在发病面积较大时,要对中心病株喷药保护或全田施药,防止病情扩散。应采用机动式弥雾机,喷口向下作业,确保中下部植株叶片着药或使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喷洒药剂。根据各地防效调查,目前对菌核病防效较好的药有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乳油,对水喷雾,隔7天用药一次。

黑龙江是大豆主产区,弱弱问一句大豆茎折病是什么病?菌核病有图片吗?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