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其他经作 > 药用白山药,有哪些病虫害? 其他经作

药用白山药,有哪些病虫害?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1炭疽病(Gloeosporium pestis)
  (1)症状。发病部位为叶片,亦危害其他部位。病初叶脉上产生褐色下陷斑,中央色浅,潮湿时轮生粉红色胶粘质小点, 渍状病斑,略下陷,潮湿时同样产生粉红色胶体物,导致枯茎。
  (2)发病环境及条件。以菌丝体及子座组织随病残体在土壤及芦头上越冬。适温25~30 ℃,10 ℃即可萌发。靠病土、病肥、感病种传播,大田靠雨水再侵染。在多雨、高温、多雾、灌后遇雨、连作、排水不良、背阴、生长不良田发病重。
  1.2褐斑病(Cykindrosporium dioscoreae)
  (1)症状。发病部位为叶片,初期叶面呈绿斑,背面病斑多角形,淡黄色,无明显边缘,直径3~6 mm。斑内生多数白色至黄色小点,初在表皮下,后表皮破裂成白色粉末状。后期扩大变褐色,有暗褐色边缘。叶片上黄枯,有时病斑形成穿孔。
  (2)发病环境及条件。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7—8月多雨、高温、缺肥、管理粗放、生长衰弱、偏氮田易发病。
  1.3斑点病(Phyllosticta diocoreae)
  (1)症状。发病部位为叶片。病斑圆形或多角形,褐色,有明显边缘,内生小黑点。
  (2)发病环境及条件。以分生苞子器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生长衰弱、多雨高温、潮湿田有利发病。
  1.4灰斑病(Ccercospora dioscoreae)
  (1)症状。发病部位为叶片。初产生淡黄色小斑,后扩大成褐色椭圆形,无明显边缘大斑。叶背面紫灰色霉层。
  (2)发病环境及条件。以菌丝体在残体上越冬,高温多雨易发病。
  1.5黑粉病(Urocystis dioscoreae)
  (1)症状。发病部位在叶脉或叶柄上,初叶脉或叶柄皮层下生出灰褐色疣形斑,被组织所包围,可引起畸形,后表皮破裂,露出黑色粉末。
  (2)发病环境及条件。以孢子团在土壤中越冬。墒情不足,整地粗放田易发病。
  1.6白锈病(Albugo ipomoeaepanduranoe)
  (1)症状。发病部位为叶片,亦可危害叶柄。叶片上初现淡黄色斑点,叶背面相应生白色粉状疱疹,破裂后散出白色粘滑有光泽粉状物,重时叶片畸形枯黄,叶柄肿大。
  (2)发病环境及条件。以卵孢子在土面病残组织上越冬。春秋长期低温多雨发病重。
  1.7茎腐病(Rhizoctonia solani)
  (1)症状。主要危害块茎,发病初地上茎部地表处出现褐色不规则的斑点物,发病后期斑点逐渐扩大成深褐色长圆形病斑,病部有凹陷,严重时地下茎干缩,并有淡褐色丝状霉点出现。
  (2)发病环境及条件。重茬及施入未腐熟带菌有机肥、高湿多雨、田内积水、土质粘重、通透性差的田块易发病。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组织上越冬,存活期长达3年。
  1.8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arenaria)
  (1)症状。受害块茎表面呈暗褐色,无光泽,大多数形成畸形,在线虫侵入点附近起肿胀,并出现很多直径2~7 mm的虫根结,严重时虫根结愈合一处,根系产生米粒大小根结,剖开病部能见到乳白色线虫。发病后山药长势变弱、叶片变小直到发黄脱落。
  (2)发病环境及条件。以卵及雌虫在土壤中、种薯上及残留根结内越冬,地温14 ℃以上孵化开始侵染危害,地温25 ℃以上土壤湿度40%、重茬、沙质田发病重。
  1.9山药根腐线虫病(Pratylenchus penetrans)
  (1)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发病初危害种薯幼根幼茎,后期危害山药块茎。根系受害表面出现水渍状暗黄色伤口,后变黑褐色缢缩点。块茎受害,先出现浅黄色点状物,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内部则为黑褐色海绵状物。
  (2)发病环境及条件。以卵及雌虫在土壤中及薯上越冬,13 ℃以上卵孵化,重茬、土壤粘重田发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