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大豆 >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为害特点?如何防治? 大豆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为害特点?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危害症状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主要为害根部,被害植株生育不良,矮小,茎和叶变淡黄色,荚和种子萎缩瘪小,基至不结荚。田间常见成片植株变黄萎缩,拔出病株见根系不发达,支根减少,细根增多,根上附有白色的球状物(雌虫-胞囊),也是鉴别胞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1]防治方法1、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2、与禾本科植物实行轮作,可基本消灭这一病害。3、对于无病田,应严禁经虫的传入。通过种子检验,严防与杜绝机械作业等传播线虫。4、加强营养,提高抗病性。施足基肥和种肥,早施追肥与叶面肥。5、化学药剂防治:①种衣剂拌种,一般含有呋喃丹成分。②土壤施药,3%呋喃丹颗粒处理土壤。一般每公顷呋喃丹颗粒剂150-180千克。6、生物防治大豆保根菌剂每公顷所需大豆种子用液1500-2250ml拌种,以高剂量防效更好。也可每公顷1050千克与种肥混施。另外用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每公顷75-150千克,与种肥混施。

  症状: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病。俗称“火龙秧子”。是我地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族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由于胞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由于各地线虫小种类型不同,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及病虫害种类,选用高产抗病虫品种。要从无病区地块或无病株及虫粒率低的地块留种。(2)病田种玉米或水稻后,胞囊量下降30%以上,是行之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此外要避免连作、重茬,做到合理轮作。(3)药剂防治可用3%克线磷5kg拌土后穴施,效果明显。虫量较大地块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7m2施2-4kg或5%甲拌磷颗粒剂8kg。(4)诱导抗病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细胞壁是由甲壳素与蛋白质组成,甲壳素酶可将其破坏,达到防治目的。使用时期为大豆苗后早期1~2片复叶、开花前喷雾,多次使用有积累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