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冬小麦生长缓慢,部分小麦叶片出现发黄现象,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干旱造成小麦发黄:这类小麦多发生在底墒不足,抢墒播种。当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偿消耗,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致使叶片变黄,严重时死亡。田间表现为整个麦田发黄较一致,分蘖出生慢,生长缓慢或停滞,新叶短小,根小而细。因此播种时应足墒播种。
2、秸秆还田耕层不足:玉米秸秆还田,可以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现在秸秆还田量大,耕层一般都不足20厘米,使田间部分小麦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秸秆上,难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造成麦苗发黄。因此提倡深耕深翻,每隔3年应深耕一次,深度应达25厘米。
3、缺肥:小麦氮肥不足或磷肥不足都会造成小麦发黄现象。小麦缺氮型发黄、是指由于播种过早、基肥施得不足或基肥中含氮量低,导致小麦出现发黄现象。植株矮小细弱,分蘖少而弱,幼苗叶片进而发黄。遇到这种情况,应在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起身或拔节期每亩再追施尿素12-15公斤。小麦基肥中磷肥施量不足或土壤中缺磷,常使小麦缺磷发黄。田间表现为:次生根极少,分蘖少,叶色暗绿,叶尖黄。小麦缺磷发黄会导致穗小粒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当小麦苗缺磷时,每亩可沟施二铵10公斤或过磷酸钙45-50公斤。
4、小麦播种密度过大:小麦播种密度大,造成小麦群体过大,影响到小麦光合作用,养分供应不足,导致叶片发黄。因此应根据时节、温度适量播种。
5、持续低温、受冻害: 持续低温,光照时间少,小麦苗情整体较弱,受低温冻害影响表现出叶黄。防治措施是寒流到来之后加强管理,喷施叶面肥。
6、病虫害原因:小麦病害主要有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三种。他们都是真菌病害,发生初期都能表现黄叶,但病斑发生的部位和病斑形状有所不同。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全蚀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和根部;根腐病只发生在根部。它们都是依靠土壤传播的病害,戊唑醇、丙环唑可以兼治这三种病害。地下害虫也可危害小麦造成黄叶。防治的办法是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可用的药剂如辛硫磷、毒死蜱。
播种过深:由于播种过深,造成地下茎过长,幼苗叶片细长,根系发育不良,苗瘦弱。对这类幼苗可除掉部分覆土,使分蘖节盖土厚度变浅;并结合中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侧根发育,使苗转壮。
播种过密:对播种较早、播量较大的麦田,常常出现幼苗生长过旺,导致麦苗营养缺乏,发育不良而发黄。防治措施:一方面进行压土,使麦苗生长变慢而长得粗壮;另一方面深耕断根,控制分蘖的增加和小分蘖的过旺生长,利于壮苗生长。
粗糙苗:如果整地粗糙,土壤中大块土块较多、地壤过松,容易导致幼苗根系下扎不好,幼苗生长缓慢、缩心、黄叶、苗弱。对这类幼苗应及早压碎覆土,浇水细锄。
冻害苗: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以后,如果遇到寒潮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就会发生冻害。受害特征为叶片突然发黄,且均匀;或者是叶片的部分被冻死,似开水烫,以后逐渐枯黄。发育越早的植株越容易受冻。预防措施: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以防旺长降低抗寒性,三月上中旬以促为主,及早划锄提高地温,每亩追施 5-10公斤尿素,促进麦苗健壮生长。
缺气苗:如土壤过于黏重,质地不良,水分过多,土壤通透性差,使根系缺氧,严重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初生根呈褐色,分蘖力弱,苗瘦小,叶尖黄化或呈淡褐色。对这类麦苗田,要开深沟排渍,中耕松土,促进通气,提高地温,促根发育。
脱肥苗:缺氮的麦苗叶窄、色淡、分蘖少,应及时追施氮肥,并注意氮、磷配合施用。缺磷的麦苗生长缓慢,苗小叶黄,叶尖呈紫色,根系不发达,植株生长缓慢,应及时施磷肥,每亩可施磷酸二铵5公斤--10公斤。
干旱苗:由于天气干旱或土壤缺乏水分,麦苗吸水困难致使生长缓慢,叶色灰绿,基部叶片变黄,心叶迟迟不长,次生根少,分蘖困难。对这类麦苗应及时浇水施肥,促进麦苗生长正常,苗壮蘖多。
盐害苗:盐害苗植株瘦小矮挺,分蘖很少,叶片狭窄,叶色黄绿,叶梢呈紫红色,基部黄叶多。对这类麦苗应及时中耕松土,减少地面蒸发,防止返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灌水洗盐或开沟排盐,降低土壤含盐量。
病虫苗:由于地下害虫(蝼蛄、蛴螬等)、根腐病等危害形成黄苗、弱苗。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苗壮。
上一篇: 绒山羊改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