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用时要掌握适宜的温度。有些农户在施用微生物活体农药时,不注意环境因素,不选择气温适宜的条件下施用。在温度过高或较低的时候施用,甚至在冬天和早春寒冷的天气条件下施用,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这是因为微生物农药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体现较好的生物活性,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效果都不显著。试验表明,在25℃~30℃之间,喷施后的微生物活体农药防治效果要比在 10℃~15℃之间的高出1到2倍。
二施用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微生物农药最好选择阴天、雨后或早晨等湿度大时施用。如果在晴天上午10点钟到下午4点钟前施用,结果也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这主要是因为环境湿度不够,影响了 微生物活性所致 。
三贮藏施用时要避免阳光照射。如果没有避开高温,在强太阳的中午施用,容易引起药效下降。大多数微生物活体农药,最怕强太阳光照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芽孢有着致命的杀伤作用,而且紫外线的辐射对伴孢晶体还能产生变形降效作用,因此,微生物农药最好选择在上午8点以前、下午5点钟以后或者阴天使用。
四切忌在雨天施用。芽孢类微生物农药最怕大暴雨冲刷,因为暴雨会将喷施的菌液冲刷掉。但喷施后﹙5~6小时后﹚遇到小雨,不但不会降低药效,反而可提高防治效果,因为小雨对芽孢发芽大为有利,害虫一旦食后会加速其死亡。所以要根据天气预报确定施用时间,避免在雨天或施用后就遭暴雨冲刷。
五切忌与化学农药混用。如块状耳霉菌,作为一种真菌杀虫剂,药效是通过块状耳霉菌的活孢子作用来实现的。施用后活孢子侵染蚜虫并致死,可持续传染,引起群体大量死亡。如果与化学农药混用,活体真菌被杀致死,自然失去杀虫作用。
六切忌与酸性或碱性物质混用。大多数微生物农药遇酸性或碱性物质,生物活性会不同程度降低,从而降低防治效果。
温度:生物农药喷施的适宜温度在20~30摄氏度,这是因为这类农药的活性成分是蛋白质晶体和有生命的芽孢,在低温下,芽孢在害虫体内繁殖速度极慢,蛋白质晶体也不易发生作用。在25~30摄氏度条件下施用细菌生物制剂农药,药效比在10~15摄氏度时施用高1~2倍。
湿度:使用细菌生物制剂农药,环境湿度越大药效越高,尤其是施用粉状生物制剂农药,宜在早晚有露水的时候进行,以利于菌剂较好地粘在基叶上,并促进芽孢繁殖,提高药效。
阳光:阳光中紫外线对芽孢有杀伤作用。直射阳光照射30分钟,芽孢死亡率达50%左右,照射1小时死亡率高达80%。因此,最好在下午5时以后或阴天施用生物制剂农药。
雨水:中到大雨会将喷洒在叶面的菌液冲刷掉,降低药效,但如果在施药5小时后下小雨,则不会降低防效,反而有增效作用。
一要注意适宜的温度。有些农户在施用村官的互动交流平台微生物活体农药时,不注意环境因素,不选择气温适宜的条件下施用,在温度过高、温度较低的时候施用,甚至在冬天和早春寒冷的天气条件下施用,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这是因为,微生物农药只有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才能体现较好的生物活性,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效果都不显著。试验表明,在25℃~30℃之间,喷施后的微生物活体农药防治效果要比在 10℃~15℃之间的高出1到2倍。
二要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施用。如晴天上午10点钟到下午4点钟前等高温且天气干燥的条件下施用,结果也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这主要是因为环境湿度不够所致。如白僵菌,作为真菌杀虫剂,制剂主要含白僵活孢子,施用后通过直接接触虫体,或在用物上被害虫吃入消化道,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萌发,在虫体内繁殖,产生白僵菌素等,导致害虫缓慢死亡。死亡虫体上的菌丝和分生孢子,通过接触或借助于气流又传播至其它健康虫体上侵染,从而造成流行,引起大量个体死亡。落入土壤的白僵菌还能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再侵染虫体,继续起杀虫作用,后效明显。因此,微生物农药最好选择阴天、雨后或早晨等湿度大时施用。
三要避免阳光照射。如果没有避开高温,在强太阳光的中午施用,容易引起药效下降。大多数微生物活体农药,最怕强太阳光照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芽孢有着致命的杀伤作用,而且紫外线的辐射对伴孢晶体还能产生变形降效作用,因此,微生物农药最好选择在上午8点以前、下午5点钟以后或者阴天使用。
1、温度20-30度。
2、避免强光直射。
3、空气湿度大时效果好。
4、作用效果慢,雨前喷的雨后要重喷。
5、勿与其它农药混喷,勿与杀菌剂混用。
上一篇: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怎么办?
下一篇: 桉树出现红叶卷尾现象,怎样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