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稻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大、中棚水稻育秧增多,机插、抛秧面积逐年扩大,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也呈现出来,水稻苗床的秧苗药害逐年突出,药害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在施用过长残效除草剂的地块(如大豆、玉米)取土育苗,造成水稻幼苗干枯、黄化、萎缩、畸形、僵苗等。
二、施用丁·扑或丁草胺苗床封闭除草。长势弱的幼苗,或低洼积水的苗床出土或未出土的幼苗都易受害。
三、苗期施用药剂不当,如苗床施用过2甲4氯或二氯喹啉酸,水稻本田返青后,秧苗出现筒状叶或葱状叶。
针对不同的药害情况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到土地有耕种档案,做好具体取土地块施用药剂情况调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一、施用过咪唑乙烟酸、氯嘧黄隆(或含有该成分的混剂)的大豆田,两年内不能从该地取10-15厘米表土进行水稻育苗,过量施用氟磺胺草醚的大豆田、芸豆田,第二年不能从该地取10-15厘米表土进行水稻育苗。超量施用莠去津(或含有莠去津的混剂)的玉米田,第二年不能从该地取10-15厘米表土进行水稻育苗。
二、水稻苗床严禁施用乙草胺或含有该成分的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水稻幼苗期严禁施用2甲4氯或二氯喹啉酸或2.4-D丁酯进行茎叶喷雾,否则,插秧返青后表现药害症状。
三、苗床不平整,覆土不均匀,采用丁·扑或丁草胺苗床封闭除草产生药害,尤其在机插盘、抛秧盘育秧苗床上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秧盘育秧,苗床土层薄,易干旱而芽干,喷施丁·扑或丁草胺封闭除草的苗床不易浇水,否则,浇水后,土表的药剂随水下淋,对未出土的幼芽,或长势弱的幼苗,或低洼积水的苗床造成药害。出现黄苗、畸形苗,为避免此类药害发生,最好采用秧苗期茎叶喷雾,防止苗床杂草。具体方法:
1、以稗草为主的苗床,在水稻1.5-2叶期,采用千金进行茎叶喷雾,每10平方米苗床用千金1毫升兑水0.25公斤,于早晚无露水时均匀喷雾。千金对水稻非常安全,但杀草速度慢。
2、以稗草为主兼有苋、藜、蓼的苗床,在水稻一叶一心期,采用敌稗进行茎叶喷雾,每10平方米苗床用敌稗17毫升兑水0.25公斤均匀喷雾,施药后立即盖棚,以提高药效。
3、以苋、藜、蓼为主的苗床,在水稻3叶期,采用灭草松进行茎叶喷雾,每10平方米苗床用灭草松3毫升兑水0.25公斤,于早晚无露水时均匀喷雾。
除草剂药害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是相对恒定的,而湿度、光照、降水、土壤湿度则年份间变化较大,所以环境因素对药害的影响较复杂。多数除草剂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药效较好,对作物也安全。但有些除草剂如乙草胺、2.4D丁酯等在低温多雨水时易产生药害。因此使用除草剂一定要综合各种因素,防止药害的发生,减少因药害造成的损失,真正使农业获得丰产丰收。
在生产实践中,同一种除草剂甚至是同一剂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下使用也会发生药害。因此提高除草剂的使用技术,防止药害发生已经成为农田化学除草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防止除草剂药害发生呢?
一是防止误用
除草剂品种多,一个品种往往有多个厂家生产,商品名五花八门,一药多名容易搞错名称造成误用。这就要求广大农民在购买时一定要分清楚,是旱田除草剂还是水稻田的除草剂。如果将旱田除草剂如甲草胺当丁草胺使用到水稻田上,一字之差,水稻将绝产。因此,选用除草剂不但要注意搞准名称,辨别三证,还要注意相类的外包装,相类似名称的伪劣农药,误导消费者使用,造成药害。
二是防止使用不当
用药量过大,施药期和使用方法不当,常常是发生药害的主要原因。除草剂不按说明书要求而擅自超量作用,如水稻田的除草剂丁草胺在插后撒施毒土,每亩超过150ml,苗弱,未返青,遇低温,水层过深时可抑制水稻生长和分蘖,甚至死苗。扑草净、稗草烯、禾田净等用于水稻本田除草更要严格掌握用量和施药条件,温度超过28度必须适当减少用量。超高效除草剂如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除草活性高,使用也很容易产生药害。丁草胺在水稻返青后撒施毒土比较安全,但如果在插前结合整地施用,往往会抑制水稻生长,推迟分蘖,遇到低温、异常高温或水层过深,药害更严重甚至死苗。对于茎叶喷雾的除草剂浓度过大,重复喷雾也会造成局部药害。
三是防止残留药害
那些在土壤中降解残效长的除草剂,在种植结构调整,改种作物时要慎重,先搞清上茬种的什么,用的是什么除草剂,残效期多长,应改种什么作物,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尽量不使用长残效的除草剂。
上一篇: 何谓小香葱?食用价值如何?
下一篇: 如何选择绒山羊种母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