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疾病是由一定的病原体感染或非生物因子引起的。常见病:寄生虫病、红腿病、烂皮病、歪头病、水肿病、白内障病、传染性肝炎、肠胃病、蛙卵霉菌、浮头、出血病、烂鳃病、车轮虫病、气泡病、脑膜炎。因此,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条件是预防蛙病的主要措施。
1、确定专人饲养管理
蛙池要有专人负责管理,且要相对稳定。
2、选择健壮苗种
健壮的苗种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快。若购进的种苗体质瘦弱,其抗病力就差,容易被各类病原生物感染而发病,从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3、做好“三消”“四定”工作
“三消”即蛙池的消毒。首先,蛙池是蛙的活动场所,也是病原体的滋生地,做好蛙池消毒,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其次,一般种苗或多或少都带有病菌或寄生虫,当条件适合时这些病菌或寄生虫就会大量繁殖,所以种苗放养前必须消毒。第三,食场周围常有残饵堆积,腐败变质后易造成水质恶化,使病菌大量繁殖,引起蛙发病。因此,除应及时清除残饵外,每月还应用漂白粉消毒食场。此外,发病蛙池用过的工具,要在阳光下曝晒,或用漂白粉、石灰水侵泡后再用。“四定”即投饵应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4、改善水体环境
水体环境与蛙的生长和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要经常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池水变坏,及时采取加水、换水等措施;蛙池更应保持水质清新,有条件的养殖场要做到每天排水换水1次。
5、加强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观察蛙池,及时杀灭池内的各种敌害,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上一篇: 猪姜片吸虫病怎样确诊?
下一篇: 桑树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