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在各生育时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成熟期危害最为严重。小麦发病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导致植株早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因气候原因,小麦冬前群体偏小。小麦返青后、为促进小麦生长,大部分麦田在小麦拔节前浇了水,并且在拔节前有连续3次有效降水,墒情较好,春季无效蘖增多。小麦拔节后,墒情充足,无效小蘖回缩缓慢,形成麦田郁闭,穗层不整齐,小蘖多。今年小麦白粉病有偏重发生趋势。
一、病害特征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部位均可发生,以叶片和叶鞘受害为主,严重时也可侵染穗部发病初期在病部形成淡黄色斑点,逐渐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粉状霉斑,为白粉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变为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为白粉菌闭囊壳。
二、发生规律越冬后的病菌先在植株下部叶片之间传播,以后逐渐向中、上部叶片发展,严重时可发展到穗部。发病适温15℃~20℃,高密度、大水肥和连阴雨天气有利于其流行。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
三、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在选用抗病品种及药剂拌种的基础上防控结合,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1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实验证明,用水量较为关键,同剂量、同一药剂用水量少于、30公斤,防治效果明要时隔7~10天再喷一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1)种植抗病品种可选用郑州8915、郑州831、豫麦9、15、16、21、24号,中育4号,北农9号,冀麦23、24、26号、84—5418、138号,鲁麦1、5、7号,城辐752,高38、贵阿1号、贵丰1号、贵农19、20、21、22,黔丰3号,81—7241,冬丰1号,BT8812,BT一7032,京核883,8814,花培28,鲁麦14、22号,中麦2号,京农8445等。此外新选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麦品种还有百农64,温麦4号,周麦9号,新宝丰,冀审4185,6021新系,皖麦25,26,扬麦158,川麦25,绵阳26,劲松49号,早麦5号,京华1号,3号,京核3号,京411,北农白等。春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有垦红13号、垦九5号、定丰3号等。上述抗病新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中国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中国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4)药剂防治
①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g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根腐病等。
②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667m^2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g;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667m^2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氢钾150g。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667m^2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g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g。[2] 病害防治
靓果安600倍 +90%多菌灵800倍+25%苯醚甲环唑3000—4000倍+腈菌唑600倍+青霉素160万单位(30-50斤水)。
对于往年发生病毒病的树,采用小喷雾器将病毒Ⅱ号300—400倍液稀释,进行整株喷施和根部灌根。(花期补硼如0.3%硼砂,可提高坐果率,防止缩果病)
虫害防治
48%毒死蜱1000-1500倍+10%四螨嗪1000-15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