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

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流行病学

1.1传播途径 ⑴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⑵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污染的注射器、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⑶妊娠母猪感染后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⑷配种。

1.2 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高温高湿的7~9月。

1.3 易感猪群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

1.4 诱发因素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只有在应激和肌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才会诱发此病。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疫病时,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

2、临床症状

2.1一般症状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0.5℃~42℃,皮肤发红,指压退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尿液淡黄。

2.2母猪症状 部分怀孕母猪出现早产、产弱子、流产,但胎儿或死胎皮肤黏膜苍白,皮下脂肪黄染,胸腹腔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积液。产房母猪分娩后,常伴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后感染和泌乳不良、缺乏母性等特征。病愈母猪死胎率明显升高,哺乳母猪发情延迟。

2.3仔猪症状 哺乳仔猪通过母乳感染,表现消瘦、拉黄色稀便、黄疸、背毛黄染、贫血、呼吸困难,病死率为30%~80%,死后耳尖、尾根、四肢末端和腹下皮肤发绀。

3、病理变化

可见血液稀薄,皮下水肿,粘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肺脏水肿;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边缘有米粒大至黄豆粒大稍隆起的紫色梗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脏有出血点或表现为贫血,腹水增多。

4、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分析血液学指标变化。

4.1临床诊断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4.2病理学诊断 猪患附红细胞体病后全身各部无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因此,对本病确诊,可进行实验室检查。

4.3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很多,如可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染色血液涂片观察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反应敏感、检出率高,但试验条件要求高,需要时间较长。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染色血液涂片观察以及鲜血直接压片,所需设备和药品较少,且操作简单、快捷,检出率也较高,一般在半个小时内即可作出确切诊断。

4.3.1 相差显微镜观察法 从可疑病猪的耳尖采血,用玻璃棒蘸取血液一小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盖上盖玻片,制成血液压片(也可制成悬滴标本),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如果在许多红细胞上都发现有猪附红细胞体,即可作出确切诊断。

5、治疗与预防

5.1治疗

⑴血虫净(或三氮眯、贝尼尔) 每公斤体重用5mg-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3天。

⑵咪唑苯脲 每公斤体重用1mg-3mg,1天1次,连用2天-3天。

⑶四环素、土霉素(每公斤体重10mg)和金霉素(每公斤体重15mg)口服或肌注或静注,连用7天-14天。

⑷新胂凡纳明 每公斤体重10mg-15mg静脉注射,一般3天后症状可消失。

5.2预防

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加强猪场的卫生防疫,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在温热季节应定期喷洒杀虫剂,以杀灭蚊、蝇、蜱、牛虻、体虱、跳蚤等吸血昆虫,消除传染媒介。发病猪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应及时进行淘汰,以清除传染源。阳性猪群,饲料中可添加强力霉素等,以消除隐性感染。购入猪只要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本病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可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或金霉素添加剂,或每公斤饲料添加90毫克阿散酸,连续使用30天,或每月使用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