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病情况
该病主要影响哺乳仔猪及4月龄以内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其中以5—8周龄的保育猪更为多见,发病率一般在10%—25%,严重时可达60%,如果处理不及时,病死率可达50%。当反复遭受各种不良应激如寒冷、转群、换料、长途运输等的猪群往往危害更为严重。有个别卫生条件较好的猪场因不能执行全进全出,也有类似的疾病发生,而且受影响的猪只年龄范围也显著增宽,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二、 临床症状
病猪发热(40.5—42℃),厌食,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触摸疼痛(由尖叫推断),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大部分病猪耳朵、腹部皮肤及肢体末端等发绀,指压不褪色,有的可能死亡。病程较长猪只的体温大都正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被毛粗乱,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跛行、关节肿胀。总之,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被毛粗乱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
三、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有的还可见脑膜炎。在这些损伤部位可见数量不等的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致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部位有不等量的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呈胶胨状。即呈浆液-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四、 诊断
该病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均与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滑液支原体感染及其它败血性细菌感染很相似,但笔者及当地广大同行结合其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逐一排除了上述疾病存在的可能,所以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据报道,副猪嗜血杆菌很难分离培养,建议对处于急性期的猪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其全身受损浆膜面上的炎性物质如脑脊髓液,心包液及心脏血液等接种于含有NAD(烟酰胺酰嘌呤二核苷酸)或V因子的培养基上,经37℃恒温培养24~48小时后,可见一些小而透明的菌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时没有见到溶血环。在显微镜下,该菌呈革兰氏阴性,有从单个的球杆状到细长,甚至丝状等多种不同形态的菌体,通常可见到荚膜。生化试验表明,该菌脲酶阴性,氧化酶阴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
文章出自:中国猪网 http://www.pigcn.cn/
上一篇: 机漏装配农件易引起哪些后果?
下一篇: 番茄盛果期咋管理?